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 | 第10-12页 |
·选择山东沿海地区 | 第12-14页 |
·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农村城市化 | 第14-15页 |
·发展模式 | 第15页 |
·转型社区 | 第15-17页 |
·整合机制 | 第17-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8-25页 |
·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对农村城市化的研究 | 第19-22页 |
·国内农村社区的城市化研究 | 第22-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国外农村城市化模式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29-47页 |
·国外城市化的相关理论 | 第29-36页 |
·国外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 第29-34页 |
·国外城市化模式基本理论 | 第34-36页 |
·国外农村城市化模式研究的进展与比较 | 第36-46页 |
·国外农村城市化模式研究的进展 | 第37-40页 |
·Desakota 与Ruralopolises 模式 | 第40-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模式现状分析 | 第47-73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模式基本理论分析 | 第47-52页 |
·我国城市化模式理论 | 第47-51页 |
·城市化模式的动力因素 | 第51-52页 |
·沿海地区农村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 第52-57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 第53-56页 |
·内生型、外生型农村城市化模式的划分 | 第56-57页 |
·当前山东沿海地区农村城市化模式的实践分析 | 第57-72页 |
·内生型 | 第57-63页 |
·外生型 | 第63-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转型时期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的新特点、新问题 | 第73-90页 |
·转型时期沿海农村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 第73-82页 |
·和谐与冲突 | 第73-75页 |
·博弈与失衡 | 第75-78页 |
·整合与分化 | 第78-79页 |
·消除与存续 | 第79-82页 |
·转型时期制约沿海农村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 第82-89页 |
·思想观念因素 | 第82-84页 |
·生态环境因素 | 第84-85页 |
·利益分配因素 | 第85-87页 |
·政策因素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沿海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路径取向 | 第90-106页 |
·沿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互动协调 | 第90-94页 |
·非正规经济的规范化建构 | 第90-92页 |
·类正规经济的规模化建构 | 第92-94页 |
·沿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互动协调 | 第94-97页 |
·失地农民市民意识的培养 | 第94-95页 |
·农村社区面临向城市社区转型 | 第95-96页 |
·由农村亚文化到新型社区文化的转型 | 第96-97页 |
·沿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区域空间互动协调 | 第97-102页 |
·农村与城市空间改造的和谐 | 第97-99页 |
·农村的开放空间改造 | 第99-100页 |
·循环式设计方法 | 第100-102页 |
·沿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生态互动协调 | 第102-105页 |
·生态建设方式 | 第102-104页 |
·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沿海农村城市化的力冲场域——“转型社区” | 第106-122页 |
·“转型社区”概念界定 | 第106-108页 |
·“转型社区”定义 | 第106-108页 |
·“转型社区”的特征 | 第108页 |
·“转型社区”的经济状况 | 第108-112页 |
·社区资源与社区经济 | 第109-111页 |
·“转型社区”经济规模与产业分布 | 第111页 |
·“转型社区”经济的特征 | 第111-112页 |
·“转型社区”的地域特征 | 第112-114页 |
·“转型社区”的全方位扩张 | 第112-113页 |
·“转型社区”中心作用的凸现 | 第113页 |
·二元格局的弱化 | 第113-114页 |
·“转型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 第114-121页 |
·“转型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 | 第114-115页 |
·“转型社区”失地家庭生活方式的多元实态剖析 | 第115-120页 |
·“转型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特征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构建沿海“转型社区”的整合机制 | 第122-197页 |
·建立沿海“转型社区”资源整合机制 | 第122-135页 |
·资源整合的内容及原则 | 第122-124页 |
·青岛市城阳区“转型社区”资源配置情况现状分析 | 第124-130页 |
·沿海“转型社区”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第130-132页 |
·沿海“转型社区”资源整合的对策思考 | 第132-135页 |
·健全沿海“转型社区”服务机制 | 第135-146页 |
·“转型社区”服务的内涵 | 第135-138页 |
·“转型社区”服务现状——以H 社区为例 | 第138-142页 |
·沿海“转型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2-143页 |
·健全沿海“转型社区”服务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143-146页 |
·创新沿海“转型社区”制度规范机制 | 第146-158页 |
·制度规范机制创新的原则 | 第147页 |
·“转型社区”制度规范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 第147-150页 |
·“转型社区”制度规范的特色——村规民约的作用分析 | 第150-154页 |
·村规民约在沿海“转型社区”中的实践——以青岛市J 社区为例 | 第154-158页 |
·完善沿海“转型社区”自治参与机制 | 第158-169页 |
·“转型社区”居民自治的内容 | 第158-160页 |
·“转型社区”自治参与机制的价值意义 | 第160-161页 |
·青岛市城阳区D 社区“转型社区”自治参与现状 | 第161-166页 |
·完善“转型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的方向和途径 | 第166-169页 |
·完善沿海“转型社区”文化创建机制 | 第169-180页 |
·文化对沿海“转型社区”发展的影响 | 第169-173页 |
·当前沿海“转型社区”文化现状分析 | 第173-177页 |
·“转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77-178页 |
·沿海“转型社区”文化机制整合策略分析 | 第178-180页 |
·建构沿海“转型社区”心理调节机制 | 第180-195页 |
·心理调节机制整合的终极目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建构 | 第180-182页 |
·社会转型期培育“转型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意义 | 第182-184页 |
·“转型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现状及突出问题——以 Q 社区为例 | 第184-193页 |
·增强“转型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的政策建议 | 第193-195页 |
·小结 | 第195-197页 |
结论 | 第197-200页 |
图表出处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7页 |
附录 | 第217-224页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