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刚竹论文

毛竹三螺旋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PheGT8和PheGT16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1 三螺旋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2 三螺旋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第21-24页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4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第25-26页
    1.5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毛竹三螺旋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39页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27-28页
        2.1.1 毛竹GT基因的鉴定方法第27页
        2.1.2 毛竹GT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第27-28页
        2.1.3 毛竹GT基因序列和结构分析方法第28页
    2.2 结果第28-36页
        2.2.1 毛竹GT转录因子家族蛋白质分析第28-30页
        2.2.2 毛竹PheGT蛋白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0-31页
        2.2.3 毛竹PheGT基因结构和序列分析第31-35页
        2.2.4 毛竹PheGT基因启动子区域分析第35-36页
    2.3 讨论第36-37页
    2.4 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毛竹三螺旋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39-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1.1 植物材料与处理方法第39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9页
        3.1.3 总RNA提取及c DNA的制备第39-40页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第40页
        3.1.5 转录组数据分析方法第40-41页
    3.2 结果第41-46页
        3.2.1 毛竹Phe GTs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41-42页
        3.2.2 毛竹Phe GTs基因响应胁迫的表达分析第42-44页
        3.2.3 不同时期和组织中Phe GTs表达分析第44-46页
    3.3 讨论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毛竹Phe GT8和Phe GT16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第48-96页
    4.1 实验材料第48-50页
        4.1.1 植物材料第48页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8-49页
        4.1.3 实验载体、菌株及常用的培养基第49页
        4.1.4 实验所用引物序列第49-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63页
        4.2.1 毛竹总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第50-51页
        4.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第51-52页
        4.2.3 目的基因克隆第52-55页
        4.2.4 转化拟南芥第55-56页
        4.2.5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PCR鉴定第56-57页
        4.2.6 T2代拟南芥植株的功能验证第57-58页
        4.2.7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58页
        4.2.8 三螺旋基因在酵母中的转录活性分析方法第58-61页
        4.2.9 三螺旋基因的亚细胞位置分析方法第61-62页
        4.2.10 不同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毛竹实生苗第62-63页
    4.3 结果第63-90页
        4.3.1 毛竹总RNA提取第63页
        4.3.2 基因克隆第63-64页
        4.3.3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74页
        4.3.4 转录自激活活性鉴定第74-75页
        4.3.5 Phe GT8和Phe GT16 蛋白亚细胞位置分析第75-77页
        4.3.6 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77页
        4.3.7 干旱处理下Phe GT8和Phe GT16 基因的表达变化第77-78页
        4.3.8 低温处理下Phe GT8和Phe GT16 基因的表达变化第78-79页
        4.3.9 高盐处理下Phe GT8和Phe GT16 基因的表达变化第79页
        4.3.10 不同激素处理下Phe GT8和Phe GT16 基因的表达变化第79-81页
        4.3.11 基因异位表达和功能验证第81-90页
    4.4 讨论第90-94页
        4.4.1 基因结构和序列分析第91页
        4.4.2 转录活性鉴定第91-92页
        4.4.3 基因表达特征第92-93页
        4.4.4 异位表达植株验证第93-94页
    4.5 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5.1 结论第96-97页
    5.2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8页
附录第108-117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坡面产流过程观测及影响因子率定
下一篇:中国铁建贵安山语城阳台绿化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