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的选择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概况 | 第10-11页 |
·国外概况 | 第11-13页 |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国内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16-27页 |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国内地域性建筑实践的发展脉络 | 第16-19页 |
·继承传统——民族性与地域性 | 第16-17页 |
·学习民居——乡土风格的延续 | 第17-18页 |
·回归场所——城市文脉的传承 | 第18页 |
·关注建造——回归基本要素的努力 | 第18-19页 |
·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 第19-23页 |
·价值观的影响 | 第19-20页 |
·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20页 |
·政治的影响 | 第20-21页 |
·外来建筑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尴尬 | 第23-25页 |
·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 第23-24页 |
·建筑设计与需求和使用的矛盾 | 第24-25页 |
·地域营建体系不健全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思想 | 第27-51页 |
·当代地域性建筑多元化的倾向 | 第27-36页 |
·中国式居住与建筑的地域性 | 第27-31页 |
·青年建筑师的实践与建筑的地域性 | 第31-32页 |
·当代实验性建筑与建筑的地域性 | 第32-33页 |
·建筑集群设计与建筑的地域性 | 第33-35页 |
·西部建筑与建筑的地域性 | 第35-36页 |
·主要涉及的建筑类型 | 第36-37页 |
·设计思想中的主要倾向 | 第37-47页 |
·处理现实的“权宜策略” | 第38-40页 |
·现代建筑的本土化 | 第40-42页 |
·注重场所营造的环境观 | 第42-46页 |
·注重形式因素的创作理念 | 第46-47页 |
·局限与不足 | 第47-49页 |
·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人文关怀 | 第47-49页 |
·缺乏对气候及节能的关注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策略 | 第51-64页 |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 | 第51-53页 |
·建筑技术的两重属性 | 第51-52页 |
·两重属性的分离 | 第52页 |
·适宜技术的观点 | 第52-53页 |
·低技策略的应用 | 第53-60页 |
·低技策略的适应性 | 第53页 |
·对资源利用的态度 | 第53-54页 |
·地方性材料的使用 | 第54-57页 |
·地方性建造技术搜集与创新 | 第57-59页 |
·建造的人工价值 | 第59-60页 |
·高技与地域性建筑的结合 | 第60-64页 |
·“高技乡土”的发展 | 第60-61页 |
·技术意义上的形式与功能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形式与空间 | 第64-77页 |
·形式及空间设计的几种倾向 | 第64-71页 |
·传统空间的继承 | 第64-68页 |
·地域形式的当代诠释 | 第68-71页 |
·主要局限 | 第71-73页 |
·形式本位 | 第71-72页 |
·忽视建造逻辑 | 第72-73页 |
·隐藏在形式之后的地域性 | 第73-76页 |
·形式与气候的关系 | 第74-75页 |
·形式与建造的关系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图片来源 | 第83-8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