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介绍 | 第12-14页 |
| ·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特性 | 第12页 |
| ·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第12-13页 |
| ·MLCC 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钛酸钡基陶瓷 | 第14-20页 |
| ·钛酸钡的物理化学性能与晶体结构 | 第14-16页 |
| ·钛酸钡的应用 | 第16-17页 |
| ·钛酸钡基陶瓷的电学性质 | 第17-18页 |
| ·介电常数 | 第17-18页 |
| ·压电性 | 第18页 |
| ·铁电性 | 第18-19页 |
| ·介质损耗 | 第19页 |
| ·绝缘强度 | 第19-20页 |
| ·陶瓷粉体钛酸钡的合成方法 | 第20-26页 |
| ·固相法 | 第20-21页 |
| ·固相烧结法 | 第20页 |
| ·机械力化学合成法 | 第20-21页 |
| ·液相法 | 第21-26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21-22页 |
| ·草酸盐沉淀法 | 第22-23页 |
| ·微乳液法 | 第23-24页 |
| ·低温直接合成法 | 第24页 |
| ·溶胶—凝胶(Sol--Gel)法 | 第24-26页 |
| ·钛酸钡的表面改性技术 | 第26-28页 |
| ·沉淀法 | 第26-27页 |
| ·非均匀形核法 | 第27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7页 |
| ·化学镀法 | 第27-2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工作 | 第28-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 ·本文的创新性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陶瓷粉体钛酸钡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陶瓷粉体钛酸钡的制备 | 第3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 ·钛源的选择 | 第31-32页 |
| ·钡源的选择 | 第32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2页 |
| ·制备条件对陶瓷粉体钛酸钡性能的影响 | 第32-36页 |
| ·PH 值对钛酸钡粉体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加水量对钛酸钡粉体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3-36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36-37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7-39页 |
| ·能谱 EDS 分析 | 第39页 |
| ·粒径的计算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钛酸钡粉体的表面改性 | 第41-53页 |
| ·钛酸钡的Al_2O_3包覆改性 | 第42-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2页 |
| ·包覆原理及实验过程 | 第42页 |
| ·介电常数的测定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 ·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43-44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页 |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44-45页 |
| ·介电常数的表征 | 第45-46页 |
| ·钛酸钡的 SiO_2包覆改性 | 第46-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原理 | 第46-47页 |
| ·实验过程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 ·综合制备过程中各个因素对 BaTiO_3表面包覆 SiO_2 | 第47-49页 |
| ·搅拌速度 | 第47-48页 |
| ·滴加碱的速度 | 第48-49页 |
| ·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49页 |
| ·红外分析 | 第49-50页 |
| ·XRD 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 ·AFM 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