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凹陷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1页 |
·高邮凹陷的构造及构造演化史 | 第24-25页 |
·构造特征 | 第24页 |
·构造演化史 | 第24-25页 |
·地层发育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 第25-31页 |
·地层特征 | 第25-27页 |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31-51页 |
·古构造应力确定 | 第31-34页 |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 | 第31页 |
·数值模拟方法求取古应力场 | 第31-34页 |
·阜宁期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34-39页 |
·地质模型 | 第34页 |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 第34-35页 |
·约束条件 | 第35页 |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 第35页 |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 第35-3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三垛期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39-44页 |
·地质模型 | 第39页 |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 第39-40页 |
·约束条件 | 第40页 |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 第40页 |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 第40-4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4-49页 |
·地质模型 | 第44-45页 |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 第45页 |
·约束条件 | 第45页 |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 第45-46页 |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 第4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的应力成因机制分析 | 第51-61页 |
·基本构造格局 | 第51-52页 |
·断层分级 | 第52-53页 |
·断裂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53-58页 |
·构造解释 | 第53-54页 |
·平面展布样式 | 第54-58页 |
·构造样式应力场成因机制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构造演化史 | 第61-83页 |
·剥蚀量恢复与构造活动强度 | 第61-72页 |
·声波时差测井法概述 | 第61页 |
·剥蚀量计算 | 第61-72页 |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与分析 | 第72-82页 |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的原则 | 第72-73页 |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 | 第73-82页 |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及成藏意义 | 第83-95页 |
·区域应力场背景 | 第83-84页 |
·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 | 第84-92页 |
·应力场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 第84-91页 |
·构造分布特征对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1-92页 |
·构造应力场的成藏意义 | 第92-95页 |
·应力场对圈闭及构造背景的控制 | 第92-93页 |
·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的的关系 | 第93-94页 |
·应力场油气的破坏与保存条件的控制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