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假释制度概述 | 第10-20页 |
一、假释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一) 假释制度的起源 | 第10-11页 |
(二) 假释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 第11页 |
(三) 假释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 第11-13页 |
二、假释制度的分类 | 第13-14页 |
(一) 完全假释与部分假释 | 第13页 |
(二) 法定假释与裁量假释 | 第13-14页 |
(三) 普通假释与特别假释 | 第14页 |
三、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14-16页 |
(一) 刑法主观主义和教育刑理论提供的依据 | 第14-16页 |
(二) 刑罚目的理论对假释制度的影响 | 第16页 |
四、假释制度的本质探析 | 第16-20页 |
(一) 恩惠说 | 第17页 |
(二) 假释权利说 | 第17页 |
(三) 社会防卫说 | 第17-18页 |
(四) 刑罚个别化学说 | 第18页 |
(五) 刑罚执行方式说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假释的司法适用现状及评述 | 第20-31页 |
一、假释的适用条件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假释的形式条件 | 第20-24页 |
(二) 假释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24-25页 |
(三) 假释适用的禁止性条件 | 第25-26页 |
二、假释的决定机关 | 第26-27页 |
三、假释的适用程序评析 | 第27-28页 |
四、假释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率分析 | 第28-31页 |
(一) 世界范围内的假释适用率概述 | 第28-29页 |
(二) 我国的假释适用率概述及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假释制度社会认知的实证调查 | 第31-40页 |
一、本次实证研究的目的和实施 | 第31-32页 |
二、调查问卷项目统计分析 | 第32-40页 |
第四章 我国假释制度适用的现状及改革途径 | 第40-49页 |
一、全面改变我国的刑罚理念——倡导新型刑罚理念 | 第40-41页 |
(一) 实现我国的刑罚理念由公权主义刑罚理念向人权主义刑罚理念转变 | 第40-41页 |
(二) 扎实开展对假释制度应有内容和积极功能的法制宣传工作 | 第41页 |
二、消减提高假释率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冲突 | 第41-43页 |
三、立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善措施——修订相关的法律条款 | 第43-45页 |
四、对由法院行使假释决定权的评析——健全假释决定制度 | 第45-46页 |
五、改变对假释罪犯的监督主体构成——调整假释活动的监督主体 | 第46-47页 |
六、向假释罪犯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