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 论文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一、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 第11-18页 |
(一) 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含义界定 | 第12-15页 |
1. 公示公信原则的概念分歧 | 第12-14页 |
2. 公示公信原则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三) 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意义 | 第15-18页 |
1. 公示公信原则的基本作用 | 第15-16页 |
2. 公示公信原则的功能新说 | 第16-18页 |
二、我国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考察 | 第18-31页 |
(一) 司法适用的移植与借鉴及本土化过程之问题考察 | 第18-23页 |
1. 公示要件主义为主、对抗主义为例外的折衷主义立法模式考察 | 第19-20页 |
2. 物权变动之不动产登记考察 | 第20-22页 |
3. 物权变动之动产交付与其他公示方式考察 | 第22-23页 |
(二) 适用公示公信原则之相关检讨 | 第23-26页 |
1. 不动产登记适用之检讨 | 第24-25页 |
2. 公示范围和方式狭窄之检讨 | 第25-26页 |
3. 理论学说对实践应用的影响之检讨 | 第26页 |
(三) 公示公信原则适用之司法博弈问题 | 第26-27页 |
(四) 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之立法保护不清晰的问题 | 第27-28页 |
(五) 关于适用“帝王条款”原则保护的问题 | 第28-29页 |
(六) 责任补偿机制与自由裁量权适用难点 | 第29-31页 |
三、我国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理论研究现状与误区 | 第31-39页 |
(一) 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 物权形式主义学说 | 第31-33页 |
2. 债权形式主义学说 | 第33-34页 |
3. 债权意思主义学说 | 第34-35页 |
(二) 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理论研究的误区 | 第35-39页 |
1. 囿于社会政治体制框架 | 第35-36页 |
2. 继受理论对现有理论的束缚 | 第36-37页 |
3. 意思与形式主义理论学说的偏废 | 第37-39页 |
四、完善我国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司法适用的建议 | 第39-49页 |
(一) 在立法上完善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 | 第39-43页 |
1. 司法博弈(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 | 第39-40页 |
2. 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与诚信原则的适用 | 第40-42页 |
3. 立法上应扩张公示的范围与方式 | 第42-43页 |
(二) 在实践中完善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 | 第43-49页 |
1. 电子登记制度的建立 | 第43-45页 |
2. “责任”与“补偿”制度的互补 | 第45-47页 |
3. 自由裁量权在司法实践的适用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