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节能操纵理论模型与参数标定方法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图形目录 | 第14-17页 |
表格目录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20-2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相关系统 | 第25-27页 |
·研究方案 | 第27-29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论文的结构与框架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2 列车运行理论模型 | 第32-52页 |
·列车运行受力分析 | 第32-34页 |
·牵引力 | 第32页 |
·阻力 | 第32-33页 |
·制动力 | 第33-34页 |
·理论模型建立 | 第34-40页 |
·列车运行的数学描述 | 第34-35页 |
·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 | 第35-38页 |
·相位转换 | 第38-40页 |
·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第40-45页 |
·均速相位存在 | 第40-43页 |
·均速相位不存在 | 第43-45页 |
·时间约束和基准能耗于模型的意义 | 第45-49页 |
·时间约束 | 第45-47页 |
·基准能耗 | 第47-49页 |
·均速相位的物理解释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3 列车最优控制的过程分析与理论研究 | 第52-82页 |
·两个重要概念 | 第52-55页 |
·陡坡 | 第52-53页 |
·连续坡道 | 第53-55页 |
·列车运行阶段分解 | 第55-57页 |
·启动阶段 | 第57-58页 |
·途中阶段 | 第58-74页 |
·陡上坡 | 第59-68页 |
·陡下坡 | 第68-74页 |
·制动阶段 | 第74-76页 |
·陡坡区段隐含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 第76-79页 |
·J_p的物理意义 | 第76页 |
·J_p极值求解的数学严密性及几何意义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2页 |
4 数值算法 | 第82-112页 |
·微分方程的数值算法概述 | 第82-83页 |
·途中运行阶段 | 第83-94页 |
·陡上坡 | 第83-89页 |
·陡下坡 | 第89-92页 |
·组合陡坡 | 第92-94页 |
·启动阶段 | 第94-96页 |
·制动阶段 | 第96-98页 |
·全程最优控制策略 | 第98-101页 |
·总运行时分的决定作用 | 第101-103页 |
·任意时分最优控制策略的流程设计 | 第103-107页 |
·与其它列车节能操纵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 第107-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5 列车基本阻力参数标定 | 第112-128页 |
·系统辨识及其必要性 | 第112-114页 |
·列车实时数据通讯接口 | 第114-119页 |
·串口通信 | 第114-115页 |
·接口方案设计 | 第115-116页 |
·数据接口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116-119页 |
·UKF的设计 | 第119-124页 |
·Sigma点的选取 | 第120页 |
·列车运行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1页 |
·UKF的递推流程 | 第121-123页 |
·初始协方差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案例分析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4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28-13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研究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14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