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及其评价要素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3-14页 |
·旧建筑的概念意义 | 第13页 |
·适应性再利用 | 第13-14页 |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历史发展历程 | 第18-25页 |
·国外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概况 | 第18-21页 |
·中国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概况 | 第21页 |
·中西方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对比 | 第21-24页 |
·更新改造规模的对比 | 第22页 |
·改造对象的侧重不同 | 第22-23页 |
·理念的对比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制约因素研究 | 第25-33页 |
·功能上的分析 | 第25-29页 |
·建筑功能的动态发展 | 第25-27页 |
·功能空间转换的可行性 | 第27页 |
·制约分析 | 第27-29页 |
·文化上分析 | 第29-31页 |
·文化因素与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 第29-30页 |
·制约分析 | 第30-31页 |
·技术上分析 | 第31-32页 |
·旧建筑的结构条件 | 第31-32页 |
·其他技术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3-47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前提条件:功能的转换 | 第33-36页 |
·功能转换的条件与原则 | 第33-35页 |
·新旧功能转换的基本方式 | 第35-36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6-45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必备的基本要素 | 第37-38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建筑创作研究 | 第38-41页 |
·不同类型的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 | 第41-45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目标追求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评价要素研究及实例 | 第47-71页 |
·探索评价要素的必要性 | 第47页 |
·评价要素的基本构成 | 第47-53页 |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 第47-48页 |
·历史文化价值保存角度 | 第48-49页 |
·建筑生命周期更新的可能性角度 | 第49页 |
·经济可行性的角度 | 第49-50页 |
·产生社会效益的角度 | 第50-52页 |
·评价要素框架图 | 第52-53页 |
·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 | 第53-70页 |
·德国国会大厦(也称“帝国大厦”) | 第53-56页 |
·卢浮宫扩建工程 | 第56-62页 |
·上海新天地 | 第62-67页 |
·上海苏州河沿岸的旧厂房改造与再利用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71-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