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抛秧立苗机理及其调控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研究综述第11-20页
     ·我国目前抛秧概况第11-12页
       ·我国抛秧技术的应用第11页
       ·抛秧立苗问题第11-12页
     ·抛秧立苗的重要性第12-13页
     ·抛秧立苗的影响因素第13-16页
       ·水层深度与整地状况对抛秧立苗的影响第13-14页
       ·秧苗素质对抛秧立苗的影响第14-15页
       ·育秧方式对抛秧立苗的影响第15-16页
       ·免耕与常规抛秧对立苗的影响第16页
     ·抛秧立苗的生理特性第16-18页
       ·分蘖节弯曲部位形态观察第16页
       ·抛秧立苗的根系特点第16-18页
       ·抛秧立苗的养分特点第18页
       ·抛秧立苗的其他生理特点第18页
     ·抛秧立苗的生物学特性第18-20页
       ·向重性和负向重性对水稻抛秧立苗的影响第18-19页
       ·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对抛秧立苗的影响第19-20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页
 参考文献第20-24页
第二章 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育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4-42页
   ·前言第24-25页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第25页
     ·试验方法第25-26页
       ·水稻抛秧物理立苗对生育效应的研究试验第25页
       ·水稻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因素试验第25-26页
     ·测定项目第26-27页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第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物理立苗对抛秧稻生育效应的影响第27-30页
       ·立苗期的稻苗素质第27-28页
       ·各生育时期干物质及N素积累量第28页
       ·各生育时期光合势及净同化率第28-29页
       ·不同物理立苗稻株根系分布与抗倒性第29页
       ·不同物理立苗稻株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第29-30页
     ·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因素第30-35页
       ·不同整地状态下抛秧高度对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第30-32页
       ·水层深度对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球土比例对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土壤类型对立苗方式的影响第34-35页
     ·各因素对抛秧物理立苗的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小结和讨论第36-38页
     ·不同物理立苗对水稻生育的影响第36页
     ·抛秧物理立苗的影响因素第36-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第三章 抛秧生理苗立苗过程中的形态与生理特征第42-58页
   ·前言第42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试验地点和供试品种第42页
     ·试验设计第42-43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3页
       ·分蘖节形态观察第43页
       ·分蘖节弯曲部位切片第43页
       ·立苗过程观察第43页
       ·根系活力第43页
       ·根冠比与植株含水率第43页
       ·叶绿素含量第43页
       ·可溶性总糖第43页
       ·N、P、K含量第43页
   ·结果分析第43-53页
     ·抛秧立苗的分蘖节处形态观察第44-45页
     ·抛秧立苗的响应时间第45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形态、生理变化第45-53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发根量第45-46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根冠比动态第46-47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根系活力第47-48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秧苗含水率第48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第48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叶面积第48-49页
       ·抛秧立苗过程中的黄叶比重第49页
       ·抛秧立苗期间秧苗各部位养分变化第49-53页
   ·小结与讨论第53-55页
     ·水稻抛秧立苗的形态变化第53-54页
     ·水稻抛秧立苗的生理变化第54-55页
     ·促进抛秧立苗的措施第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四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抛秧立苗的影响第58-70页
   ·前言第58页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第58-59页
     ·试验设计第59-60页
       ·不同带土量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秧龄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底肥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水层深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土壤烂糊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温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页
       ·不同苗质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59-6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秧苗不同带土量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0-62页
     ·不同秧龄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2-63页
     ·不同底肥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3-64页
     ·不同水层深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4页
     ·不同土壤软烂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4-65页
     ·不同温度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5-66页
     ·不同苗质秧苗对抛秧生理立苗的影响第66页
   ·小结与讨论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下一篇: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