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 第12-13页 |
2 昆虫病原线虫分类鉴定方法 | 第13-15页 |
·形态学分类鉴定法 | 第13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3-15页 |
·辅助实验 | 第15页 |
3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类群 | 第15-16页 |
4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的致病机理 | 第16-18页 |
·线虫对宿主组织的破坏 | 第16页 |
·线虫及其共生菌对宿主血淋巴的破坏 | 第16-17页 |
·线虫及其共生菌产生毒素 | 第17页 |
·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杀虫作用 | 第17-18页 |
5 昆虫病原线虫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9页 |
第二章 昆虫病原线虫09FLY1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线虫的诱捕分离与繁殖 | 第29-30页 |
·线虫的诱捕与分离 | 第29-30页 |
·线虫的繁殖 | 第30页 |
·线虫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光学显微镜下线虫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电子显微镜下线虫形态的观察 | 第31页 |
·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33页 |
·线虫18SrDNA序列和ITS序列的扩增 | 第31-32页 |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32-3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线虫形态学测定 | 第33-34页 |
·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线虫形态观察 | 第34-37页 |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7-41页 |
3 讨论及新种描述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1页 |
·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昆虫病原线虫09FLY1及其共生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45-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45-47页 |
·共生菌对蛴螬和大蜡螟幼虫的致病性 | 第47页 |
·线虫对大蜡螟的致病性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共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48-49页 |
·共生菌对蛴螬和大蜡螟幼虫的致病性 | 第49-51页 |
·共生菌09FLYB1对蛴螬的致病性 | 第49-50页 |
·共生菌09FLYB1菌体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性 | 第50-51页 |
·线虫09FLY1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性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附录Ⅰ | 第58-59页 |
附录Ⅱ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