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第一节 杂草稻的概念及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1 杂草稻的概念 | 第16页 |
2 杂草稻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杂草稻表型上的多样性 | 第16页 |
·杂草稻的落粒性 | 第16-17页 |
·杂草稻的休眠性 | 第17页 |
·杂草稻的抗逆性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 | 第18-21页 |
1 杂草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危害 | 第18-19页 |
2 杂草稻在中国的分布和危害 | 第19-20页 |
3 杂草稻在江苏省的分布和危害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杂草稻起源与分类的研究 | 第21-23页 |
1 杂草稻的起源 | 第21-23页 |
·野生稻入侵并长期适应稻田生境 | 第21页 |
·野生稻-栽培稻的杂交后代入侵并长期适应稻田生境 | 第21-22页 |
·栽培稻不同类型或品种间杂交 | 第22页 |
·栽培稻回复突变 | 第22-23页 |
2 杂草稻的分类 | 第23页 |
第四节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和抗逆性的研究 | 第23-25页 |
1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3-25页 |
2 杂草稻抗逆性的研究 | 第25页 |
第五节 杂草稻防治的研究 | 第25-29页 |
1 杂草稻的传播 | 第25-26页 |
2 杂草稻的农业防治 | 第26-27页 |
·深翻耕 | 第26页 |
·合理轮作 | 第26-27页 |
·其他农业方法的探索 | 第27页 |
3 杂草稻的化学防治 | 第27页 |
4 转基因技术在防除杂草稻方面的应用及风险 | 第27-29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30-61页 |
第一节 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的比较 | 第3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材料 | 第31-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 | 第35-36页 |
·不同光照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 | 第36页 |
·不同酸碱度(pH)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水势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 | 第37-41页 |
·不同盐胁迫(NaCl)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的比较 | 第41-45页 |
·不同埋土深度条件下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出苗特性的比较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抗逆性较强的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47-61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材料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温度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萌发及生长影响的比较 | 第49-50页 |
·光照周期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萌发影响的比较 | 第50-51页 |
·pH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萌发影响的比较 | 第51-53页 |
·水势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萌发及生长影响的比较 | 第53-55页 |
·NaCl胁迫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萌发影响的比较 | 第55-57页 |
·埋土深度对BN-CX及常规栽培稻出苗影响的比较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1页 |
·杂草稻种子萌发的特点 | 第58页 |
·从种子萌发特性的角度,分析杂草稻在轻耕直播稻田发生较重的原因 | 第58-60页 |
·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萌发特性差异的利用 | 第60-61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植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61-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材料 | 第62-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统计方法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7页 |
·不同生长阶段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不同生物量的比较 | 第64-66页 |
·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农艺学性状的比较 | 第66-71页 |
·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种子特性的比较 | 第71-77页 |
3 讨论 | 第77-81页 |
·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 第77-80页 |
·江苏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造成水稻减产的原因探讨 | 第80-81页 |
第四章 江苏省杂草稻对栽培稻的产量影响及其化学防除研究 | 第81-94页 |
第一节 江苏省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影响 | 第82-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材料 | 第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杂草稻对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栽培稻种子中的杂稻率 | 第84-85页 |
·栽培稻种子和杂草稻种子的理论净产量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杂草稻化学防除的研究 | 第86-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材料 | 第86-87页 |
·试验方法 | 第87-89页 |
·数据分析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土壤处理型除草剂对杂草稻的抑制作用和对栽培稻的安全性评价 | 第89-90页 |
·在2-3叶期使用对杂草稻的抑制作用和对栽培稻的安全性评价 | 第90页 |
·在4叶期使用对杂草稻的抑制作用和对栽培稻的安全性评价 | 第90-91页 |
3 讨论 | 第91-94页 |
·稻种传播杂草稻的潜在危险 | 第91页 |
·杂草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杂草稻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92页 |
·除草剂的选择性在防除杂草稻时的应用 | 第92-93页 |
·转基因水稻在杂草稻化学防除中的应用 | 第93-94页 |
全文讨论 | 第94-98页 |
1 杂草稻的定义 | 第94页 |
2 江苏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 | 第94-95页 |
3 江苏省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 第95-96页 |
4 江苏省杂草稻综合防治的探讨 | 第96-98页 |
全文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