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 玉米杂交甲基化水平与产量等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 第11-4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 粮食安全性及玉米的战略地位 | 第11-13页 |
·粮食安全性 | 第11页 |
·玉米的战略地位 | 第11-12页 |
·吉林省玉米生产概况 | 第12-13页 |
2 玉米起源及玉米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15页 |
·玉米起源 | 第13-14页 |
·玉米品种的驯化与改良 | 第14-15页 |
3 甲基化 | 第15-18页 |
·DNA 甲基化基本途径 | 第16页 |
·RNA 依赖的DNA 甲基化(RdDM) | 第16-17页 |
·组蛋白修饰与DNA 甲基化的关系 | 第17-18页 |
·DNA 去甲基化现象 | 第18页 |
4 植物基因组中DNA 甲基化的功能 | 第18-20页 |
·基因组防御 | 第18-19页 |
·调节基因表达 | 第19页 |
·DNA 甲基化与转基因沉默 | 第19-20页 |
5 分子标记系统 | 第20-21页 |
·AFLP 分子标记系统 | 第20-21页 |
·MSAP 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页 |
6 杂种优势 | 第21-23页 |
·显性假说 | 第22页 |
·超显性假说 | 第22-23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31页 |
1 供试材料及其所属优势类群 | 第24页 |
2 MSAP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24页 |
3 室内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DNA 提取 | 第24-25页 |
·AFLP 及MSAP 分析 | 第25-28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8-29页 |
·统计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1-42页 |
1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1-33页 |
2 配合力分析 | 第33-37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34-35页 |
·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5-37页 |
·主要性状遗传力估计 | 第37页 |
3 AFLP 分析 | 第37-39页 |
4 MSAP 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二部分 EMS 诱变玉米花粉产生的后代基因组甲基化变异研究 | 第46-81页 |
摘要 | 第47-48页 |
Abstract | 第48-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49-54页 |
1 诱变育种 | 第49-53页 |
·物理诱变 | 第49-50页 |
·化学诱变技术 | 第50-53页 |
2 分子标记系统 | 第53-5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1 预备母液 | 第54页 |
2 田间诱变处理 | 第54-55页 |
3 实验室分析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56-76页 |
1 田间调查结果 | 第56-58页 |
2 EMS 诱变植株的分子水平分析 | 第58-75页 |
·EMS 诱变处理M2 代随机取材植株分析 | 第58-64页 |
·M2 代植株株高发生变异的8 株材料分析 | 第64-68页 |
·EMS 诱变处理M3 代植株分析 | 第68-75页 |
3 变异条带回收测序 | 第75-7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6-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附录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