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3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一)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文化重建需要研究课堂文化生态 | 第9-10页 |
(二) 新课改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 第10-11页 |
(三) 初中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特殊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5页 |
(一) 农村初中 | 第16页 |
(二) 文化生态 | 第16-20页 |
(三) 课堂文化生态 | 第20-25页 |
四、课堂文化生态的特征 | 第25-28页 |
(一) 课堂文化生态时空性 | 第25-26页 |
(二) 课堂文化生态整体性 | 第26-27页 |
(三) 课堂文化生态互动共生性 | 第27-28页 |
(四) 课堂文化生态生命主体性 | 第28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9-30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农村初中课堂文化生态实地研究方案设计 | 第32-41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二、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33-35页 |
三、研究资料的搜集 | 第35-38页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38页 |
五、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 第38-41页 |
(一) 研究的效度 | 第38-39页 |
(二) 研究的伦理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课堂文化生态实地研究 | 第41-67页 |
一、学校环境 | 第41-46页 |
(一) 学校物质环境 | 第41-42页 |
(二) 学校制度环境 | 第42-44页 |
(三) 学校精神环境 | 第44-46页 |
二、课堂环境 | 第46-54页 |
(一) 课堂物质环境 | 第46-51页 |
(二) 课堂制度环境 | 第51-52页 |
(三) 课堂精神环境 | 第52-54页 |
三、课堂文化的发展 | 第54-56页 |
(一)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 | 第54-55页 |
(二)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 第55-56页 |
(三) 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 第56页 |
四、课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67页 |
(一) 课堂教学互动——"缺席"的在 | 第56-60页 |
(二)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聚神散 | 第60-63页 |
(三) 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低 | 第63-6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建议 | 第67-72页 |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67-70页 |
(一) 学校环境不和谐 | 第67-68页 |
(二) 家校合作意识淡薄 | 第68-69页 |
(三) 社区资源开发不足 | 第69-70页 |
二、建议: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课堂文化生态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