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枣简介 | 第10-11页 |
·枣的起源 | 第10页 |
·枣品种的一般分类 | 第10页 |
·枣及其近缘种分类 | 第10-11页 |
·枣种质资源分类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评述 | 第11-14页 |
·枣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枣树上的应用 | 第11-14页 |
·形态学方法 | 第11-12页 |
·生态地理学方法 | 第12页 |
·数量学方法 | 第12页 |
·孢粉学方法 | 第12-13页 |
·细胞学方法 | 第13页 |
·生物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4页 |
·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度量及意义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技术及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20页 |
·分子标记种类及ISSR 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15页 |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经济林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5-16页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16页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16页 |
·品种分类鉴定和分类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枣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页 |
·遗传关系分析 | 第17-18页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 QTL 分析 | 第18页 |
·品种分类鉴定分类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8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21-24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1页 |
·调查方法 | 第21-23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3页 |
·指标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ISSR分子标记 | 第24-28页 |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25-26页 |
·ISSR反应的构建 | 第26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指标计算公式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形态学性状分析 | 第28-33页 |
·变异系数分析 | 第28-31页 |
·植株 | 第28-29页 |
·果实 | 第29-30页 |
·内含物 | 第30-31页 |
·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聚类分析 | 第31-33页 |
·ISSR 分子标记 | 第33-41页 |
·灵宝大枣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34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第33-34页 |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34页 |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的筛选 | 第34-37页 |
·模板DNA 用量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5页 |
·引物浓度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5页 |
·2×Taq PCR MasterMix 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5-36页 |
·退火温度对ISSR-PCR 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6页 |
·循环次数对ISSR—PCR的影响 | 第36-37页 |
·ISSR-PCR 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37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7页 |
·灵宝大枣ISSR 扩增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灵宝大枣群体内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38页 |
·灵宝大枣居群间遗传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基于 ISSR—PCR 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主坐标分析 | 第40页 |
·灵宝大枣群体内样本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优良单株的初选及分子差异性分析 | 第41页 |
·特异性单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英文摘要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