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汽车涂装废水概述 | 第16-21页 |
1.1.1 汽车涂装工艺 | 第16-18页 |
1.1.2 汽车涂装废水的产生及其水质特征 | 第18-19页 |
1.1.3 国内外汽车涂装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9-21页 |
1.2 水解酸化工艺的概述 | 第21-25页 |
1.2.1 水解酸化的反应机理 | 第21-22页 |
1.2.2 水解酸化工艺的特征 | 第22页 |
1.2.3 影响水解酸化的条件 | 第22-23页 |
1.2.4 水解酸化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1.2.5 水解酸化工艺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第24-25页 |
1.3 颗粒污泥 | 第25-26页 |
1.3.1 颗粒污泥的概述 | 第25-26页 |
1.3.2 颗粒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6-2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32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9-31页 |
2.1.2 废水特征和接种污泥 | 第31-32页 |
2.2 水质分析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以及反应器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33-40页 |
3.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3-35页 |
3.1.1 运行方案 | 第33页 |
3.1.2 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3.2 不同影响因素对水解酸化的影响及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35-39页 |
3.2.1 反应时间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容积负荷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循环流量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水解酸化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运行效果 | 第40-52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4.2 水解酸化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4.2.1 COD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2.2 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 第41-42页 |
4.2.3 B/C(可生化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4.2.4 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3-44页 |
4.2.5 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44页 |
4.3 填料对水解酸化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 好氧生物处理试验 | 第46-50页 |
4.4.1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4.4.2 试验内容与运行工况 | 第47页 |
4.4.3 好氧生物处理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颗粒污泥水解酸化汽车涂装废水 | 第52-59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5.2 试验内容和运行情况 | 第52页 |
5.3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52-56页 |
5.3.1 COD的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5.3.2 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 第53-54页 |
5.3.3 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5.3.4 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55页 |
5.3.5 MLSS与SV的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5.4 颗粒污泥的恢复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