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质子电子耦合重要电催化反应最优催化剂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能源危机与解决方案第14-17页
        1.1.1 能源的重要性与能源危机第14-15页
        1.1.2 化石燃料的优势分析以及新能源需要满足的要求第15-16页
        1.1.3 燃料电池-一种极具前景的能源存储使用解决方案第16-17页
    1.2 氢氧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第17-26页
        1.2.1 氢氧燃料电池介绍第17页
        1.2.2 氢析出反应研究进展第17-22页
        1.2.3 氧还原反应研究进展第22-26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分配第26-28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8-42页
    2.1 量子力学基础第28-29页
    2.2 量子化学基础-以波函数为中心第29-34页
    2.3 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第34-41页
        2.3.1 量子化学所遇到的困难第34-35页
        2.3.2 Thomas-Fermi理论第35-36页
        2.3.3 Hohenberg-Kohn定理第36-37页
        2.3.4 Kohn-Sham方程第37-39页
        2.3.5 交换相关泛函的提出第39-41页
    2.4 VASP软件介绍第41-42页
第3章 氢析出反应第42-74页
    3.1 本章提要第42页
    3.2 氢析出反应在Pt(111)上的热力学/动力学行为第42-52页
        3.2.1 实验方法第42-44页
        3.2.2 理论方法第44-47页
        3.2.3 极化曲线解析第47-50页
        3.2.4 温度效应解析第50-51页
        3.2.5 总结第51-52页
    3.3 氢析出反应在Pt(110)晶面上的动力学行为第52-74页
        3.3.1 Pt(110)的晶面结构第52页
        3.3.2 计算细节第52-54页
        3.3.3 氢原子在Pt(110)-(1x1)上的吸附第54-62页
        3.3.4 Tafel反应在Pt(110)-(1x1)上动力学行为第62-72页
        3.3.5 总结第72-74页
第4章 氧还原反应第74-126页
    4.1 溶剂化能在判断氧还原反应最优催化剂中的重要作用第74-91页
        4.1.1 背景介绍第74-78页
        4.1.2 研究思路第78-81页
        4.1.3 计算细节第81-83页
        4.1.4 研究体系示意图第83-84页
        4.1.5 结果与讨论第84-91页
        4.1.6 总结第91页
    4.2 OH,OOH在9种过渡金属(111)晶面上的溶剂化能第91-126页
        4.2.1 引言第91-92页
        4.2.2 计算细节第92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92-125页
        4.2.4 结论与展望第125-126页
第5章 电化学中的指前因子第126-170页
    5.1 引言第126-128页
    5.2 电催化反应中的指前因子第128-129页
    5.3 理论基础第129-159页
        5.3.1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第129-133页
        5.3.2 电子转移反应第133-155页
        5.3.3 离子转移反应第155-158页
        5.3.4 表面化学反应第158-159页
        5.3.5 理论模拟方法第159页
    5.4 实验研究第159-166页
        5.4.1 外球型反应第159-161页
        5.4.2 氢析出反应的温度效应第161-166页
    5.5 综合讨论与总结第166-170页
第6章 寻找一种描述催化作用的新描述符第170-206页
    6.1 引言第170-192页
        6.1.1 电催化反应中的描述符第170-175页
        6.1.2 d能带中心理论推导第175-180页
        6.1.3 d能带中心的影响因素第180-187页
        6.1.4 d能带中心理论的局限性第187-190页
        6.1.5 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第190-192页
    6.2 计算细节与体系构建第192-194页
        6.2.1 电子结构第192页
        6.2.2 体系构建第192-193页
        6.2.3 数据处理第193-19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94-205页
    6.4 结论第205-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24页
致谢第224-22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26-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相须”为伍抗骨质疏松的靶向效应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MRPC在高能重离子实验上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