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1.2 煤气化过程及其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 1.2.1 物化预处理 | 第19-21页 | 
| 1.2.2 生物处理工艺 | 第21-25页 | 
| 1.2.3 深度处理技术 | 第25-28页 | 
|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 第28页 | 
| 1.4 厌氧工艺在煤气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1.5 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1.7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 1.8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6-49页 | 
| 2.1 煤气化废水的水质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 2.1.1 常规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36-37页 | 
| 2.1.2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分析 | 第37-38页 | 
| 2.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 2.2.1 出水回流工艺的AF装置和接种污泥 | 第38-42页 | 
| 2.2.2 煤气化废水对厌氧污泥活性的抑制作用试验 | 第42页 | 
| 2.2.3 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恢复试验 | 第42-43页 | 
| 2.2.4 厌氧微生物对煤气化废水的适应性试验 | 第43页 | 
| 2.3 厌氧污泥的生物降解性分析 | 第43-44页 | 
| 2.4 共代谢作用和两级厌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AF装置及接种污泥 | 第44-45页 | 
| 2.5 煤气化废水厌氧共代谢产甲烷小试 | 第45页 | 
| 2.6 基质降解速率试验 | 第45-46页 | 
| 2.7 酚的厌氧毒性试验 | 第46页 | 
| 2.8 产甲烷菌活性恢复试验 | 第46-47页 | 
| 2.9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成分分析 | 第47页 | 
| 3.0 不同酚浓度下的厌氧污泥的微生物分析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出水回流对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研究 | 第49-62页 |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 3.2 厌氧生物滤池的启动和挂膜 | 第50-51页 | 
| 3.2.1 启动阶段COD和总酚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 3.3 AF系统中厌氧微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 3.3.1 煤气化废水的毒性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 3.3.2 煤气化废水处理后产甲烷菌的恢复情况 | 第53页 | 
| 3.3.3 厌氧微生物对煤气化废水的适应性 | 第53-54页 | 
| 3.4 出水回流对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影响研究 | 第54-56页 | 
| 3.5 不同的回流比条件下AF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提升研究 | 第56-57页 | 
| 3.6 出水回流条件下AF处理煤气化废水的沿程效果分析 | 第57-59页 | 
| 3.7 不同出水回流比条件下厌氧微生物的降解特性 | 第59-61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共代谢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研究 | 第62-77页 |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 4.2 共代谢作用下系统的产甲烷效能 | 第63-64页 | 
| 4.3 未添加共代谢基质启动厌氧生物滤池研究 | 第64页 | 
| 4.4 添加共代谢基质启动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研究 | 第64-71页 | 
| 4.4.1 添加葡萄糖启动厌氧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研究 | 第64-67页 | 
| 4.4.2 添加淀粉做共代谢基质启动AF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研究 | 第67-70页 | 
| 4.4.3 增加共代谢基质浓度对AF处理煤气化废水效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 4.5 不同共代谢基质AF处理煤气化废水的效能比较 | 第71-72页 | 
| 4.6 添加共代谢基质两级厌氧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研究 | 第72-75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生物炭-厌氧活性污泥系统降解煤气化废水的研究 | 第77-85页 |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 5.2 不同pH下添加生物活性炭对厌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影响 | 第78-81页 | 
| 5.3 添加不同量的生物炭对厌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影响 | 第81-82页 | 
| 5.4 生物炭吸附与生物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 第82-8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煤气化废水稳定性的研究 | 第85-102页 | 
| 6.1 引言 | 第85页 | 
| 6.2 装置停止运行再次启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85-87页 | 
| 6.3 进水p H冲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 6.4 投加乙醇对厌氧滤池的影响 | 第89-92页 | 
| 6.4.1 乙醇投加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89-91页 | 
| 6.4.2 乙醇冲击后反应器的恢复 | 第91-92页 | 
| 6.5 苯酚对厌氧降解煤气化废水的影响 | 第92-101页 | 
| 6.5.1 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作用 | 第92-94页 | 
| 6.5.2 AF处理不同浓度的酚的煤气化废水的效能 | 第94-97页 | 
| 6.5.3 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97-99页 | 
| 6.5.4 AF运行不同阶段的微生物分析 | 第99-101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七章 厌氧滤池工艺处理效率与经济性评估 | 第102-107页 | 
| 7.1 厌氧处理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102-103页 | 
| 7.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03-106页 | 
| 7.2.1 投资成本分析 | 第103-104页 | 
| 7.2.2 运行成本 | 第104-105页 | 
| 7.2.3 沼气回收利用收益 | 第105-106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7-110页 | 
| 8.1 实验结论 | 第107-108页 | 
| 8.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 8.3 展望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攻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