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青年农民工的新媒体使用与公共事务参与--基于富士康的田野调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3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一 研究目的第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4-20页
        一 公共事务参与的概念及测量第14-17页
        二 媒介使用与公共事务参与第17-18页
        三 关于富士康工人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一 研究问题第20-21页
        二 研究创新点第21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 问卷调查法第21-22页
        二 半结构式访谈法第22页
        三 参与式观察法第22-23页
第一章 研究设计第23-37页
    第一节 理论框架第23-24页
    第二节 问卷调查法的设计第24页
        一 样本规模第24页
        二 样本选取第24页
    第三节 变量测量第24-28页
        一 控制变量第25页
        二 新媒体使用变量第25-26页
        三 公共事务参与变量第26-28页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第28-37页
        一 自变量之一:新媒体使用动机第30-31页
        二 自变量之二:新媒体内容偏好第31-32页
        三 因变量之因子分析第32-35页
        四 控制变量之一:自我认同第35页
        五 控制变量之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第35-37页
第二章 青年农民工的新媒体使用行为第37-49页
    第一节 青年农民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37-39页
    第二节 青年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情况第39-40页
        一 政治效能感第39页
        二 公民意识第39-40页
    第三节 青年农民工的新媒体使用行为第40-43页
        一 使用时长第40页
        二 使用类型第40-41页
        三 使用动机第41页
        四 内容偏好第41-43页
    第四节 手机:青年农民工“指尖上”的世界第43-49页
第三章 青年农民工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第49-56页
    第一节 获取时事知识第49-50页
    第二节 参与意见表达第50页
    第三节 参加单位及社会公共活动第50-51页
    第四节 参与意愿第51-52页
    第五节 基于新媒体使用的公共事务参与案例第52-56页
        一 案例1:热衷参与的向上青年第52-54页
        二 案例2:初中学历但积极维权的的“宝爸”第54-56页
第四章 新媒体使用对青年农民工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第56-71页
    第一节 青年农民工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因素第56-62页
        一 获取时事知识的影响因素第56-58页
        二 参与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第58-60页
        三 参加单位及社会公共活动的影响因素第60-62页
        四 参与意愿第62页
    第二节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第62-65页
    第三节 对主要研究发现的解释第65-71页
        一 获取时事知识第65-66页
        二 参与意见表达第66-68页
        三 参加单位及社会公共活动第68-69页
        四 参与意愿第69-7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71-82页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第71-72页
    第二节 讨论之一:“仪式性使用”还是“工具性使用”:青年农民工对新媒体功能的认知第72-75页
    第三节 讨论之二:青年农民工公共事务参与过程中的阻碍第75-79页
        一 媒介素养普遍偏低第75-77页
        二 主体参与意识薄弱第77-78页
        三 制度化组织参与缺位第78-79页
    第四节 讨论之三: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青年农民工的公共事务参与第79-81页
        一 开展青年农民工新媒介素养教育第79页
        二 提高青年农民工利用新媒体增权的能力第79-80页
        三 增强青年农民工的集体话语权第80-81页
    第五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A 调查问卷中各题项所对应的变量第85-86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86-89页
附录C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第89-90页
附录D 访谈提纲第90-91页
个人简历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类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
下一篇:含磺化三苯基氧膦的聚芳(硫)醚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