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县域政府行为研究--以河南省Y县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1-26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研究背景第11-12页
        2、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1页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8页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1页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第21-24页
        1、理论工具第21-24页
        2、研究方法第24页
    (四)研究内容和写作框架第24-25页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5-26页
二、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内容第26-33页
    (一)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的相关概念第26-30页
        1、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概念第26-28页
        2、县域政府行为的相关概念第28-30页
    (二)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的基本内容第30-33页
        1、政策制定行为第30-31页
        2、组织实施行为第31页
        3、监督考核行为第31页
        4、追责问责行为第31-32页
        5、激励宣传行为第32-33页
三、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的成效与问题第33-50页
    (一)Y县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行为成效第33-38页
        1、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定较为具体第34-35页
        2、组织协调措施针对性强第35-36页
        3、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第36-37页
        4、多种激励渠道引导民众参与第37-38页
    (二)Y县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8-50页
        1、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偏差第40-42页
        2、组织协调与执法过程中阻力较大第42-44页
        3、监督考核存在“形式化”问题,偏离考核目标第44-47页
        4、追责问责的警示作用不强、创新意识降低第47-48页
        5、针对民众的激励措施效果欠佳第48-50页
四、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第50-56页
    (一)县域政府政策制定体系不完善第50-51页
        1、缺乏统一制定标准导致政策对象存在“漏网之鱼”第50页
        2、政策制定忽视相关治理部门责任诱发“面子工程”出现第50-51页
    (二)县域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导致治理阻力大第51-52页
        1、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相关治理部门各自为政的关键病因第51页
        2、县域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力不足:执法阻力大的内在原因第51-52页
    (三)政府监督考核体制不健全第52-53页
        1、政府利益影响:监督考核形式化的根源第52-53页
        2、权责划分方式造成监督考核偏差目标第53页
    (四)追责问责机制不规范第53-54页
        1、追责问责程序不规范降低其震慑作用第53-54页
        2、缺乏配套容错纠错机制影响激励效能第54页
    (五)激励措施效果欠佳:受传统观念认知偏差的影响第54-56页
        1、对群众的参与缺乏重视第54-55页
        2、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力量第55-56页
五、生态环境治理中县域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第56-65页
    (一)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定体系第56-57页
        1、进行有统一标准的政策制定第56-57页
        2、加快针对相关治理部门的政策制定进度第57页
    (二)转变县域政府职能,提高治理效率第57-59页
        1、转变县域政府行为方式,加强县域政府服务职能第57-58页
        2、强化职能转变,加强县域政府创新力第58-59页
    (三)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监督考核体制第59-60页
        1、消除政府利益影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监督主体结构第59-60页
        2、合理划分县域政府内部监督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第60页
    (四)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追责问责与容错纠错制度体系第60-62页
        1、健全治理人员追责问责机制第61页
        2、建立治理人员容错纠错机制第61-62页
    (五)完善县域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机制第62-65页
        1、提高县域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的意识第63页
        2、畅通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平台第63-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附录第68-7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突发事件下地铁车站人员疏散行为及模拟研究
下一篇: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