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3 智能断路器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 2 配电网自动化的总体设计 | 第14-22页 | 
| 2.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14-17页 | 
| 2.1.1 配电网自动化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1.2 配电网自动化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16页 | 
| 2.1.3 配电线路自动化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 第16-17页 | 
| 2.2 智能断路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7-20页 | 
| 2.2.1 智能断路器的性能目标 | 第17-18页 | 
| 2.2.2 智能断路器本体的选择 | 第18-20页 | 
| 2.2.3 智能断路器控制装置模块设计 | 第2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3 智能断路器控制装置硬件的选择 | 第22-28页 | 
| 3.1 数据分析模块 | 第22-23页 | 
| 3.1.1 TMS320C6678 处理器 | 第23页 | 
| 3.2 逻辑处理模块 | 第23-24页 | 
| 3.2.1 ispLSI1032 可编程元器件 | 第24页 | 
| 3.3 定位模块 | 第24-25页 | 
| 3.3.1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 第25页 | 
| 3.4 控制模块硬件的抗干扰方法 | 第25-27页 | 
| 3.4.1 抑制干扰源 | 第26页 | 
| 3.4.2 切断干扰传播途径 | 第26页 | 
| 3.4.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 第26-2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智能断路器控制装置的软件实现 | 第28-40页 | 
| 4.1 软件主程序设计 | 第28-29页 | 
| 4.2 电网参量的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 4.3 智能断路器保护控制原理 | 第31-34页 | 
| 4.3.1 智能断路器的三段过流保护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 4.3.2 智能断路器的零序保护控制原理 | 第32页 | 
| 4.3.3 智能断路器三相三次重合闸保护控制原理 | 第32-34页 | 
| 4.4 智能断路器控制定值原则 | 第34-38页 | 
| 4.4.1 定值调整的总原则 | 第34-35页 | 
| 4.4.2 过流保护定值整定 | 第35页 | 
| 4.4.3 变电站投两段式保护的情况 | 第35-37页 | 
| 4.4.4 变电站投三段式保护的情况 | 第37页 | 
| 4.4.5 接地保护定值整定 | 第37-3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5 智能断路器在铜川市耀州区配电网中的应用 | 第40-52页 | 
| 5.1 国网铜川市耀州区配电网现状 | 第40-44页 | 
| 5.2 传统查询故障的方法及案例 | 第44-45页 | 
| 5.2.1 传统查询故障的方法 | 第44页 | 
| 5.2.2 传统查询故障的方法下的抢修案例 | 第44-45页 | 
| 5.3 在智能断路器应用下的故障查询方法及案例 | 第45-50页 | 
| 5.3.1 RL27-LBS-SF6智能断路器介绍 | 第45-47页 | 
| 5.3.2 在智能断路器应用下的故障抢修案例 | 第47-50页 | 
| 5.4 工程成效分析 | 第50-5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6 总结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