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碳酸盐岩发育形成土壤属性及抗蚀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9-16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6页
        1.1.1 碳酸盐岩成土过程研究现状第9-11页
        1.1.2 母岩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现状第11页
        1.1.3 土壤抗蚀性研究现状第11-16页
            1.1.3.1 土壤抗蚀性概况第11-13页
            1.1.3.2 母岩对土壤抗蚀性影响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3.3 土壤内在理化性质对抗蚀性影响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3.4 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6-18页
3 研究方法第18-21页
    3.1 样地选择和样地概况第18页
    3.2 试验设计第18-19页
    3.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第19-20页
    3.4 试验方法第20-21页
        3.4.1 物理性质和化学元素测定第20页
        3.4.2 土壤抗蚀性测定第20页
        3.4.3 数据分析处理第20-2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1-64页
    4.1 元素在岩石-土壤中的关系分析第21-29页
        4.1.1 碳酸盐岩元素含量的统计描述第21-23页
            4.1.1.1 不同时代石灰岩岩样元素含量的统计描述第21-22页
            4.1.1.2 不同时代白云岩岩样元素含量的统计描述第22页
            4.1.1.3 同时代下石灰岩与白云岩岩样元素含量的统计描述第22-23页
        4.1.2 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元素含量的统计描述第23-26页
            4.1.2.1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元素含量统计描述第23-24页
            4.1.2.2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元素含量统计描述第24-25页
            4.1.2.3 同时代下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元素含量统计描述第25-26页
        4.1.3 碳酸盐岩发育形成土壤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关系分析第26-28页
            4.1.3.1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土壤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关系第26-27页
            4.1.3.2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关系第27-28页
            4.1.3.3 同时代下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关系第28页
        4.1.4 小结第28-29页
    4.2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自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性分析第29-38页
        4.2.1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壤剖面统计描述第29-32页
            4.2.1.1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层厚度第29页
            4.2.1.2 土壤颜色第29-30页
            4.2.1.3 干湿度和松紧度第30页
            4.2.1.4 根系和土壤动物第30-31页
            4.2.1.5 侵入体和新生体第31页
            4.2.1.6 结构和质地第31-32页
            4.2.1.7 石砾含量第32页
        4.2.2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自然土壤化学属性变异性分析第32-35页
            4.2.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32-33页
            4.2.2.2 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第33-34页
            4.2.2.3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矿质全量元素变化特征第34-35页
                4.2.2.3.1 Ca第34页
                4.2.2.3.2 Mg第34页
                4.2.2.3.3 Fe第34-35页
                4.2.2.3.4 Al第35页
                4.2.2.3.5 Ti第35页
        4.2.3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物理属性变异性分析第35-37页
            4.2.3.1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土层容重第35-36页
            4.2.3.2 不同时代石灰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的机械组成第36-37页
        4.2.4 小结第37-38页
    4.3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性分析第38-45页
        4.3.1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壤剖面统计分析第38-41页
            4.3.1.1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层厚度第38页
            4.3.1.2 土壤颜色第38页
            4.3.1.3 干湿度和松紧度第38-39页
            4.3.1.4 根系和土壤动物第39页
            4.3.1.5 侵入体和新生体第39-40页
            4.3.1.6 结构和质地第40页
            4.3.1.7 石砾含量第40-41页
        4.3.2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化学属性变异性分析第41-43页
            4.3.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41页
            4.3.2.2 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第41-42页
            4.3.2.3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矿质全量元素变化特征第42-43页
                4.3.2.3.1 Ca第42页
                4.3.2.3.2 Mg第42-43页
                4.3.2.3.3 Fe第43页
                4.3.2.3.4 Al第43页
                4.3.2.3.5 Ti第43页
        4.3.3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物理属性变异性分析第43-45页
            4.3.3.1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土层容重第43-44页
            4.3.3.2 不同时代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的机械组成第44-45页
        4.3.4 小结第45页
    4.4 同一时代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性分析第45-51页
        4.4.1 同时代下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壤剖面统计分析第45-48页
            4.4.1.1 同时代石灰岩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土层厚度第45页
            4.4.1.2 土壤颜色第45-46页
            4.4.1.3 干湿度和松紧度第46页
            4.4.1.4 根系和土壤动物第46-47页
            4.4.1.5 侵入体和新生体第47页
            4.4.1.6 结构和质地第47-48页
            4.4.1.7 石砾含量第48页
        4.4.2 同时代下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自然土壤化学属性变异性分析第48-49页
            4.4.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48页
            4.4.2.2 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第48-49页
            4.4.2.3 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矿质全量元素变化特征第49页
                4.4.2.3.1 Ca第49页
                4.4.2.3.2 Mg第49页
                4.4.2.3.3 Fe第49页
                4.4.2.3.4 Al第49页
                4.4.2.3.5 Ti第49页
        4.4.3 同时代石灰岩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物理属性变异性分析第49-50页
            4.4.3.1 同时代石灰岩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土层容重第49-50页
            4.4.3.2 同时代石灰岩白云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的机械组成第50页
        4.4.4 小结第50-51页
    4.5 组合关系分析第51-53页
    4.6 碳酸盐岩发育土壤抗蚀性研究第53-64页
        4.6.1 土壤团聚体指标第53-55页
        4.6.2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团聚体关系研究第55-57页
        4.6.3 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土壤抗蚀性指标第57页
        4.6.4 小结第57-58页
        4.6.5 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抗蚀性分析第58-64页
            4.6.5.1 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的筛选第58-59页
            4.6.5.2 抗蚀性主成分的命名解释和模型构建第59-62页
            4.6.5.3 碳酸盐岩发育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第62-63页
            4.6.5.4 小结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6页
6 存在问题与不足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圆形截面带式输送机栈桥设计与性能分析
下一篇: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连杆机构的动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