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夹层梁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蜂窝梁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空腹桁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空腹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空腹梁连续化假设及基本微分方程 | 第15-38页 |
2.1 剪力键应变能 | 第15-16页 |
2.1.1 剪力键应变能计算 | 第15-16页 |
2.1.2 剪力键高宽比对应变能的影响 | 第16页 |
2.2 空腹梁连续化假设 | 第16-31页 |
2.2.1 基本假定及节间受力分析 | 第17页 |
2.2.2 节间剪切变形 | 第17-20页 |
2.2.3 节间弯曲变形 | 第20-21页 |
2.2.4 节间轴向变形 | 第21-22页 |
2.2.5 连续化后剪切变形 | 第22-24页 |
2.2.6 连续化后弯曲变形 | 第24-26页 |
2.2.7 连续化后轴向变形 | 第26-27页 |
2.2.8 连续化调整系数 | 第27-29页 |
2.2.9 连续化调整系数算例 | 第29-31页 |
2.3 空腹梁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31-37页 |
2.3.1 平衡方程、物理及几何方程 | 第32-34页 |
2.3.2 剪力键受力及变形分析 | 第34-36页 |
2.3.3 上、下肋及剪力键变形协调关系 | 第36页 |
2.3.4 基本微分方程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上下肋转角相等时空腹梁弹性刚度公式推导 | 第38-66页 |
3.1 空腹梁内力、变形及弹性刚度计算 | 第38-43页 |
3.1.1 空腹梁单位长度层间剪力 | 第38页 |
3.1.2 上、下肋内力 | 第38-39页 |
3.1.3 剪力键内力 | 第39-40页 |
3.1.4 上、下肋变形 | 第40-41页 |
3.1.5 空腹梁弹性刚度 | 第41-43页 |
3.2 简支空腹梁算例 | 第43-51页 |
3.2.1 受均布荷载作用的简支空腹梁算例 | 第43-46页 |
3.2.2 受跨中集中荷载作用的简支空腹梁算例 | 第46-51页 |
3.3 简支空腹梁折减刚度系数及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3.3.1 分析方法及标准空腹梁 | 第51页 |
3.3.2 网格间距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剪力键高宽比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4 跨高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5 荷载类型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简支空腹梁剪切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3.4.1 网格间距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 剪力键高宽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3 跨高比的影响 | 第58页 |
3.4.4 荷载类型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 第59-64页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3.5.2 挠度对比 | 第60-61页 |
3.5.3 上、下肋内力对比 | 第61-63页 |
3.5.4 剪力键内力对比 | 第63-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空腹梁弹性刚度公式推导 | 第66-80页 |
4.1 空腹梁内力及变形 | 第66-73页 |
4.1.1 空腹梁单位长度层间剪力 | 第66-67页 |
4.1.2 上、下肋挠度差 | 第67-68页 |
4.1.3 上、下肋挠度 | 第68-69页 |
4.1.4 上、下肋内力 | 第69-70页 |
4.1.5 上、下肋轴向位移 | 第70-71页 |
4.1.6 剪力键内力 | 第71-73页 |
4.2 空腹梁弹性刚度 | 第73-74页 |
4.3 空腹梁附加折减刚度系数及上、下肋挠度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7页 |
4.3.1 网格间距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2 剪力键高宽比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3 跨高比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4 荷载取值的影响 | 第77页 |
4.4 上、下肋挠度差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破坏机理 | 第80-110页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0-88页 |
5.1.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80-81页 |
5.1.2 构件尺寸与钢筋构造 | 第81-83页 |
5.1.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83-87页 |
5.1.4 各构件的建立与组装 | 第87页 |
5.1.5 边界条件与加载 | 第87-88页 |
5.1.6 网格划分与求解 | 第88页 |
5.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5.3 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第Ⅰ阶段受力分析 | 第89-95页 |
5.3.1 上肋第Ⅰ阶段受力分析 | 第90-92页 |
5.3.2 下肋第Ⅰ阶段受力分析 | 第92-93页 |
5.3.3 剪力键第Ⅰ阶段受力分析 | 第93-95页 |
5.4 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第Ⅱ阶段受力分析 | 第95-102页 |
5.4.1 上肋第Ⅱ阶段受力分析 | 第96-98页 |
5.4.2 下肋第Ⅱ阶段受力分析 | 第98-100页 |
5.4.3 剪力键第Ⅱ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0-102页 |
5.5 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第Ⅲ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2-108页 |
5.5.1 上肋第Ⅲ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3-104页 |
5.5.2 下肋第Ⅲ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4-106页 |
5.5.3 剪力键第Ⅲ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6-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