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7页 |
1 问题的由来 | 第16-17页 |
·紫色土概述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紫色土的岩性状况 | 第16页 |
·紫色土的土性状况 | 第16页 |
·紫色土的水热状况 | 第16页 |
·紫色土的养分状况 | 第16-17页 |
·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流失现状 | 第17页 |
·紫色土丘陵坡地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3页 |
·国外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国内生态恢复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恢复关注重点 | 第22-23页 |
·提高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的认识 | 第22页 |
·贯彻"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方针 | 第22页 |
·把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 第22页 |
·建立生态恢复与重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重视生态恢复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3页 |
4 本研究区域环境概况及其生态特征 | 第23-24页 |
·季节性干旱缺水、水热矛盾突出 | 第23页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3页 |
·人为因素 | 第23-24页 |
·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 | 第24页 |
5 本研究内容设置 | 第24-25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4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特征 | 第24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24-25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 | 第25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第25页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模式构建 | 第25页 |
6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 | 第27-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样地调查与土壤分析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群落的数量分类 | 第27-29页 |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第29页 |
·重要值计算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群落的数量分类 | 第29-31页 |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31-34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31-34页 |
·植被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32页 |
·不同坡面不同垂直空间位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32-3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特征 | 第35-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35页 |
·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阳坡植物群落生物量 | 第36-38页 |
·阴坡植物群落生物量 | 第38-40页 |
·不同垂直空间植被生物量 | 第40-41页 |
·阳坡不同垂直空间植被生物量 | 第40页 |
·阴坡不同垂直空间植被生物量 | 第40-41页 |
·不同坡向植被生物量 | 第41-4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野外数据的收集 | 第44页 |
·分布类型的测定 | 第44-45页 |
·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 | 第45-46页 |
·聚集强度 | 第45页 |
·聚集指数 | 第45页 |
·平均拥挤度 | 第45页 |
·聚块性指标 | 第45页 |
·格林指数 | 第45页 |
·Cassie指标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各种群分布格局 | 第46-47页 |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 | 第4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52页 |
第五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种群生态位动态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样地的选择及群落调查 | 第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52-53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53-56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56-6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第62-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坡向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垂直空间土壤平均含水量动态 | 第64-65页 |
·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动态 | 第65-68页 |
3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模式构建 | 第69-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供试材料 | 第69-70页 |
·面上调查材料 | 第70-71页 |
·供试材料的观测方法 | 第71-72页 |
·面上调查材料的调查方法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9页 |
·适宜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72-74页 |
·植被恢复模式的确定 | 第74-79页 |
·灌草模式 | 第77-78页 |
·乔灌草模式 | 第78页 |
·经济林果绿肥牧草模式 | 第78-79页 |
·植被恢复模式设计实证 | 第79-89页 |
·冬枣树+龙须草带状间作模式 | 第79-81页 |
·模式构建原理 | 第79-81页 |
·植被恢复模式技术集成实证分析举例 | 第81-89页 |
·冬枣树+龙须草带状间作技术 | 第81-89页 |
3 结语 | 第89-9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1 结论 | 第90-93页 |
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93页 |
3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