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商标混淆及混淆可能性的理论分析 | 第10-20页 |
1.1 商标法中混淆的界定 | 第10-13页 |
1.1.1 混淆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混淆的类型 | 第10-13页 |
1.2 混淆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混淆可能性作为商标侵权判定要件的法律意义 | 第14-20页 |
1.3.1 有利于保护商标传递信息的本质 | 第14-16页 |
1.3.2 有利于保护商标标示来源功能 | 第16-17页 |
1.3.3 符合商标法的立法宗旨 | 第17-18页 |
1.3.4 符合商标权的扩张及其利益平衡 | 第18-20页 |
2 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地位分析 | 第20-28页 |
2.1 域外立法借鉴 | 第20-22页 |
2.1.1 美国的相关规定 | 第20页 |
2.1.2 欧盟的相关规定 | 第20-22页 |
2.2 混淆可能性在我国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地位分析 | 第22-28页 |
2.2.1 立法演变过程 | 第22-23页 |
2.2.2 现行《商标法》第57条第(一)、(二)项规定的解析 | 第23-26页 |
2.2.3 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2.4 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地位的重构 | 第27-28页 |
3 混淆可能性的具体运用 | 第28-42页 |
3.1 多因素检测法的应用 | 第28-36页 |
3.1.1 多因素检测法的含义 | 第28页 |
3.1.2 多因素检测法之多因解析 | 第28-35页 |
3.1.3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 调查统计方法的应用 | 第36-42页 |
3.2.1 调查统计的正当性 | 第36-37页 |
3.2.2 调查的对象 | 第37-39页 |
3.2.3 调查人员 | 第39页 |
3.2.4 调查的方法 | 第39-40页 |
3.2.5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