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1 文献调查法 | 第11页 |
1.2.2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1.2.3 访谈法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受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2.1.1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 第12页 |
2.1.2 人的本质理论 | 第12-13页 |
2.2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受问题的理论借鉴 | 第13-16页 |
2.2.1 解释学理论 | 第13页 |
2.2.2 接受美学 | 第13-14页 |
2.2.3 受众理论 | 第14-15页 |
2.2.4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接受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16-29页 |
3.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接受现状调查 | 第16-20页 |
3.1.1 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3.1.2 调查结果概述 | 第17-20页 |
3.2 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状况分析 | 第20-29页 |
3.2.1 变量分析 | 第20-26页 |
3.2.2 分析结论 | 第26-29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特征与规律 | 第29-32页 |
4.1 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特征 | 第29-30页 |
4.1.1 理想信念与功利化倾向并存 | 第29页 |
4.1.2 理论自信与思想矛盾同在 | 第29-30页 |
4.1.3 价值认同与怀疑排斥交织 | 第30页 |
4.2 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规律 | 第30-32页 |
4.2.1 需要驱动规律 | 第30-31页 |
4.2.2 认同接受规律 | 第31页 |
4.2.3 方法适应规律 | 第31-32页 |
第5章 影响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5.1 理论传播者方面的因素 | 第32页 |
5.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第32页 |
5.1.2 高校党委思想政治教育部门 | 第32页 |
5.2 接受主体方面的因素 | 第32-34页 |
5.2.1 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增强 | 第32-33页 |
5.2.2 对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不感兴趣 | 第33页 |
5.2.3 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偏移 | 第33-34页 |
5.2.4 认知能力增强,鉴别能力较弱 | 第34页 |
5.3 接受中介方面的因素 | 第34-35页 |
5.3.1 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 第34-35页 |
5.3.2 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 第35页 |
5.3.3 网络新媒体的扩张 | 第35页 |
5.4 接受环境层面的因素 | 第35-38页 |
5.4.1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5-37页 |
5.4.2 家庭背景 | 第37页 |
5.4.3 学校教育 | 第37-38页 |
第6章 提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效果的方法 | 第38-43页 |
6.1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 | 第38-40页 |
6.1.1 把握时代脉搏,创新理论传播的方法 | 第38-39页 |
6.1.2 紧随发展的脚步,拓宽理论传播载体 | 第39-40页 |
6.2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育效果 | 第40-41页 |
6.2.1 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第40页 |
6.2.2 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 第40-41页 |
6.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举 | 第41-43页 |
6.3.1 显性教育要重点突出、旗帜鲜明 | 第42页 |
6.3.2 隐性教育要润物细无声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