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问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4-22页 |
1.1 登记簿公信力概念辨析 | 第14-17页 |
1.1.1 登记公信力与登记簿公信力 | 第14-15页 |
1.1.2 推定力与公信力之辨 | 第15-17页 |
1.2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适用范围及强度 | 第17-20页 |
1.2.1 登记要件主义与登记对抗主义 | 第17-18页 |
1.2.2 绝对公信力与相对公信力 | 第18-20页 |
1.3 小结 | 第20-22页 |
2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基础 | 第22-31页 |
2.1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法理基础 | 第23-26页 |
2.1.1 公示公信原则 | 第23-24页 |
2.1.2 物权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2.1.3 法价值的权衡 | 第25-26页 |
2.2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制度基础 | 第26-29页 |
2.2.1 登记生效主义的原则 | 第26-27页 |
2.2.2 实质审查制度的确立 | 第27-28页 |
2.2.3 登记错误赔偿制度的保障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1页 |
3 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构造模式 | 第31-38页 |
3.1 《物权法》目前采行的登记簿公信力构造模式 | 第31-34页 |
3.1.1 第106条背后的信赖原理 | 第32页 |
3.1.2 第106条的解释框架 | 第32-33页 |
3.1.3 第106条的解释结论 | 第33-34页 |
3.2 传统民法理论上登记簿公信力和善意取得的构造模式区分 | 第34-36页 |
3.2.1 构造的理论基础不同 | 第34-35页 |
3.2.2 善意要件的差异 | 第35页 |
3.2.3 法律效果的名同实异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8页 |
4 关于完善我国登记簿公信力制度的思考 | 第38-46页 |
4.1 完善我国登记簿公信力制度的意义 | 第38-40页 |
4.1.1 交易安全和效率的需要 | 第38-40页 |
4.1.2 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需要 | 第40页 |
4.2 合理性与路径分析 | 第40-44页 |
4.2.1 现行法基础与社会改革形势的结合 | 第41-42页 |
4.2.2 与相似制度的区分定位 | 第42-43页 |
4.2.3 实质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43-44页 |
4.2.4 登记错误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44页 |
4.3 小结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