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舟山海域石油烃污染调查及相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8-30页
    1.1 石油及海洋石油污染现状第18-20页
        1.1.1 石油组分第18页
        1.1.2 全球海洋石油污染现状第18-19页
        1.1.3 中国海洋石油污染现状第19-20页
    1.2 溢油事故与海洋环境第20-22页
        1.2.1 大型溢油事故及其危害第20页
        1.2.2 溢油事故对海洋沉积物的影响第20-21页
        1.2.3 溢油事故对海岸带的影响第21页
        1.2.4 舟山海域溢油风险第21-22页
    1.3 采油废水及其处理方法第22-24页
        1.3.1 采油废水的产生、组分及危害第22-23页
        1.3.2 采油废水的处理方法第23-24页
    1.4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第24-27页
        1.4.1 生物修复的优势与局限性第24页
        1.4.2 海洋石油烃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第24-25页
        1.4.3 常见石油烃降解微生物及其降解特性第25-26页
        1.4.4 石油烃降解功能基因及其研究意义第26-27页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7-30页
        1.5.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5.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5.3 技术路线第29-30页
2 舟山近海海水与底质石油烃污染调查第30-5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0-35页
        2.2.1 样品采集第30-31页
        2.2.2 样品萃取第31-32页
        2.2.3 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样品石油类含量第32页
        2.2.4 GC-MS分析样品中烷烃与PAHs含量第32-35页
        2.2.5 数据分析第35页
    2.3 结果第35-49页
        2.3.1 海水理化因子第35-38页
        2.3.2 近海与潮间带样品石油类含量第38-45页
        2.3.3 潮间带样品PAHs与烷烃浓度第45-49页
    2.4 讨论第49-50页
    2.5 小结第50-52页
3 微生物制剂降解石油烃的实验室模拟第52-72页
    3.1 微生物制剂修复船舶用油与清舱油泥污染海水第52-60页
        3.1.1 引言第52页
        3.1.2 材料和方法第52-54页
            3.1.2.1 石油烃降解菌群驯化第52页
            3.1.2.2 菌群的原油降解效果测定第52-53页
            3.1.2.3 菌剂的制作及其质量鉴定第53页
            3.1.2.4 菌剂降解常用船舶用油与船舶清舱油泥的实验室模拟第53-54页
        3.1.3 实验结果第54-59页
            3.1.3.1. 船舶用油与船舶洗舱油泥中PAHs的降解效果第54-56页
            3.1.3.2 船舶用油与船舶洗舱油泥中烷烃的降解效果第56-59页
        3.1.4 讨论第59页
        3.1.5 小结第59-60页
    3.2 微生物制剂实验室模拟修复船舶清舱油泥污染海岸带第60-72页
        3.2.1 引言第60页
        3.2.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3.2.2.1 模拟修复船舶清舱油泥污染潮上带第60-61页
            3.2.2.2 模拟修复船舶清舱油泥污染潮间带第61-62页
            3.2.2.3 模拟修复船舶清舱油泥污染潮下带第62页
        3.2.3 结果第62-70页
            3.2.3.1 潮上带模拟修复结果第62-63页
            3.2.3.2 潮间带模拟修复结果第63-68页
            3.2.3.3 潮下带模拟修复结果第68-70页
        3.2.4 讨论第70-71页
        3.2.5 小结第71-72页
4 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降解功能基因研究第72-97页
    4.1 石油烃降解菌株分离纯化第72-80页
        4.1.1 引言第72页
        4.1.2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4.1.2.1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及鉴定第72-73页
            4.1.2.2 菌株降解底物范围评估第73-74页
            4.1.2.3 石油烃降解相关实验第74页
        4.1.3 结果第74-78页
            4.1.3.1 石油烃降解菌分离与鉴定结果第74-75页
            4.1.3.2 菌株石油烃降解能力与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第75-78页
        4.1.4 讨论第78-79页
        4.1.5 小结第79-80页
    4.2 Leclercia sp.B45石油烃降解功能基因第80-90页
        4.2.1 引言第80页
        4.2.2 材料和方法第80-83页
            4.2.2.1 底物浓度的优化第80-81页
            4.2.2.2 降解相关功能基因的扩增与测序第81-82页
            4.2.2.3 正构烷烃诱导的alkBs基因的转录模式第82-83页
        4.2.3 结果第83-87页
            4.2.3.1 菌株B45信息第83页
            4.2.3.2 Leclercia sp B45的石油烃降解范围第83-84页
            4.2.3.3 最佳烷烃降解浓度第84页
            4.2.3.4 石油烃降解功能基因的PCR扩增结果第84-85页
            4.2.3.5 Leclercia sp.B45的alkB基因的转录模式第85-87页
        4.2.4 讨论第87-89页
        4.2.5 小结第89-90页
    4.3 Halomonas sp. A2烃类降解及相关基因的转录特征第90-97页
        4.3.1 引言第90-91页
        4.3.2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4.3.2.1 Halomonas sp. A2的烷烃降解实验第91-92页
            4.3.2.2 Halomonas sp. A2单加氧酶序列选取及引物设计第92页
            4.3.2.3 分析正癸烷诱导下的单加氧酶基因的转录水平第92-93页
        4.3.3 结果第93-95页
            4.3.3.1 Halomonas sp. A2的进化树第93页
            4.3.3.2 Halomonas sp. A2烷烃降解浓度优化结果第93-95页
            4.3.3.3 Halomonas sp. A2中单加氧酶基因转录水平第95页
        4.3.4 讨论第95-96页
        4.3.5 小结第96-97页
5 微生物制剂应用于降解高含盐采油废水第97-116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7-100页
        5.2.1 采油废水处理站第97-99页
        5.2.2 菌粉的制作第99页
        5.2.3 菌粉现场活化与投放第99页
        5.2.4 微生物膜样品采集第99-100页
        5.2.5 高通量测序第100页
    5.3 结果第100-110页
        5.3.1 采油废水水质检测结果第100-101页
        5.3.2 菌粉活化及降解效果第101-102页
        5.3.3 挂膜与试运行效果第102-103页
        5.3.4 微生物接触式氧化池处理效果第103-105页
        5.3.5 微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第105-108页
        5.3.6 微生物膜的真菌群落结构第108-110页
    5.4 讨论第110-115页
    5.5 小结第115-116页
6 结论第116-118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6页
    6.2 创新点第116-117页
    6.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9页
作者筒介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集培养条件下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海域水体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特征
下一篇:餐厨垃圾及组分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