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仁果类病虫害论文--苹果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组学揭示苹果煤污病原菌外寄生进化机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6页
    1.1 煤污菌及其进化第15-19页
        1.1.1 煤污菌概述第15-16页
        1.1.2 煤污菌的进化第16-19页
    1.2 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学研究第19-28页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9页
        1.2.2 全基因组测序第19-23页
        1.2.3 致病基因概述第23-28页
    1.3 真菌基因组特征第28-31页
        1.3.1 基因组大小第28-29页
        1.3.2 染色体数目第29-30页
        1.3.3 转座子类型及功能第30-31页
    1.4 植物角质层的结构与功能第31-34页
        1.4.1 角质层和细胞壁响应多种病原菌第33-34页
        1.4.2 植物激素、角质层和病原菌互作关系第34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6页
第二章 苹果煤污病病原黄枝氯霉外寄生机制研究第36-68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6-44页
        2.2.1 供试菌株与培养条件第36-37页
        2.2.2 DNA提取第37页
        2.2.3 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第37-38页
        2.2.4 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第38-39页
        2.2.5 系统基因组学分析第39-40页
        2.2.6 田间接种与采样第40页
        2.2.7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第40-43页
        2.2.8 显微制样与观察第43-44页
        2.2.9 苹果果胶利用第44页
    2.3 结果第44-66页
        2.3.1 黄枝氯霉基因组基本特征第44-46页
        2.3.2 种系基因组学与基因家族进化分析第46-49页
        2.3.3 PTH11-like G蛋白偶联受体与候选效应蛋白显著减少第49-51页
        2.3.4 植物细胞壁水解酶明显缺失第51-56页
        2.3.5 角质酶与分泌脂肪酶显著扩张第56-61页
        2.3.6 黄枝氯霉与寄主的间接互作第61-62页
        2.3.7 转录组揭示外寄生菌表面适应和胁迫响应机制第62-66页
    2.4 讨论第66-67页
    2.5 结论第67-68页
第三章 威斯康辛接瓶霉和陕西链丝孢外寄生机制研究第68-84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8-69页
        3.2.1 供试菌株与培养条件第68-69页
        3.2.2 DNA提取第69页
        3.2.3 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第69页
        3.2.4 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第69页
        3.2.5 种系基因组学分析第69页
        3.2.6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第69页
    3.3 结果第69-81页
        3.3.1 基因组基本特征第69-71页
        3.3.2 重复序列与RIP机制第71-72页
        3.3.3 基于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第72-73页
        3.3.4 基因家族聚类分析第73-76页
        3.3.5 植物细胞壁水解酶数量比较分析第76-79页
        3.3.6 PTH11-like G蛋白偶联受体与候选效应蛋白分析第79-80页
        3.3.7 角质酶和分泌脂肪酶分析第80-81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81-84页
第四章 果生月盾霉紧凑基因组进化机制第84-109页
    4.1 引言第84-85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5-87页
        4.2.1 供试菌株第85页
        4.2.2 DNA建库与Oxford Nanopore测序第85页
        4.2.3 基因组组装第85-86页
        4.2.4 基因预测第86页
        4.2.5 蛋白家族分析第86页
        4.2.6 转录组分析第86-87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87-106页
        4.3.1 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第87-91页
        4.3.2 端粒重复单元分析第91-93页
        4.3.3 染色体共线性分析第93-96页
        4.3.4 重复序列分析第96-99页
        4.3.5 核糖体重复序列拷贝和转运RNA分析第99页
        4.3.6 非编码DNA分析第99-101页
        4.3.7 基因家族的尺寸缩减第101-106页
    4.4 讨论第106-108页
    4.5 结论第108-10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09-111页
    5.1 研究结论第109-110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mJAZ基因在调控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物质合成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苹果NAC转录因子调控干旱胁迫响应和矮化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