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高发区典型城镇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防灾对策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第13-16页
        1.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第16-18页
        1.2.3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变形监测第18-20页
        1.2.4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研究第20-22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22-26页
        1.3.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页
        1.3.3 技术路线第23-25页
        1.3.4 论文结构第25页
        1.3.5 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6-41页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第26-29页
        2.1.1 典型城镇行政区划及概况第26-27页
        2.1.2 评价区范围及概况第27-29页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第29-38页
        2.2.1 地形地貌第29-30页
        2.2.2 地层岩性第30-32页
        2.2.3 地质构造第32页
        2.2.4 地下水第32页
        2.2.5 岩土物理学性质第32-38页
    2.3 防灾减灾现状第38-41页
第三章 地质环境承载力单项评价第41-59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数据来源第42页
    3.3 地质环境承载力单项评价方法第42-50页
        3.3.1 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第42-48页
        3.3.2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第48-50页
    3.4 地质环境承载力单项评价结果第50-57页
        3.4.1 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第50-55页
        3.4.2 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第55-57页
    3.5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59-94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评价方法与模型验证优化第59-66页
        4.2.1 模糊逻辑推论(Fuzzy logic,FL)第60-61页
        4.2.2 评价指标第61页
        4.2.3 模型验证与优化第61-66页
        4.2.4 模型精度分析与评价第66页
    4.3 舟曲县城关镇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66-81页
        4.3.1 层次划分第66页
        4.3.2 评价单元划分第66-67页
        4.3.3 评价指标简述第67-69页
        4.3.4 指标权重确定第69-71页
        4.3.5 地质环境承载力区划第71页
        4.3.6 基于单项评价和时序InSAR技术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验证与优化第71-78页
        4.3.7 模型评价精度对比分析第78-79页
        4.3.8 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分区空间格局分析第79-81页
    4.4 宕昌县城关镇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81-91页
        4.4.1 层次划分第81页
        4.4.2 评价单元划分第81-82页
        4.4.3 评价指标简述第82-84页
        4.4.4 指标权重确定第84-85页
        4.4.5 地质环境承载力区划第85-87页
        4.4.6 基于单项评价和时序InSAR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验证与优化第87-88页
        4.4.7 模型评价精度对比分析第88-89页
        4.4.8 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分区空间格局分析第89-91页
    4.5 小结第91-94页
第五章 基于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第94-106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树立防灾减灾系统思维第94-96页
        5.2.1 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和思路第95-96页
        5.2.2 因地制宜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第96页
    5.3 分区域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第96-100页
        5.3.1 以预防为主防范地质灾害第97页
        5.3.2 生态治理为主防范地质灾害第97-98页
        5.3.3 土地资源控制开发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防范地质灾害第98-99页
        5.3.4 实施综合治理措施,防治并减少地质灾害第99-100页
    5.4 科学编制防灾减灾规划第100-105页
        5.4.1 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第100-103页
        5.4.2 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103-105页
    5.5 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6-108页
    6.2 不足和下一步工作建议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下一篇: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呼吸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