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重庆的都市旅游个性体验及开发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网红城市与旅游发展 | 第11-12页 |
1.1.2 网红城市与抖音传媒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2.1 网红与旅游 | 第13-14页 |
1.2.2 都市旅游 | 第14-16页 |
1.2.3 旅游体验 | 第16-19页 |
1.2.4 内容分析与旅游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研究基础 | 第24-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1 网红 | 第24页 |
2.1.2 体验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4E体验模型 | 第25-26页 |
2.2.2 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旅游体验专业设计理论 | 第27-28页 |
2.3 都市旅游个性体验解析 | 第28-31页 |
2.3.1 体验经济与旅游体验 | 第28-29页 |
2.3.2 都市旅游与都市个性 | 第29-31页 |
3 基于抖音内容的实证研究 | 第31-43页 |
3.1 数据样本采集 | 第31-32页 |
3.1.1 视频采集 | 第31页 |
3.1.2 文本转化与处理 | 第31-32页 |
3.2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分析类目 | 第32-35页 |
3.2.1 开放式编码 | 第32-34页 |
3.2.2 主轴性编码 | 第34页 |
3.2.3 选择性编码 | 第34-35页 |
3.3 量化分析过程 | 第35-38页 |
3.3.1 分词 | 第35页 |
3.3.2 词频分析 | 第35-37页 |
3.3.3 社会网络分析 | 第37-38页 |
3.4 网红重庆都市旅游体验分析 | 第38-43页 |
3.4.1 景观体验 | 第38-39页 |
3.4.2 动感体验 | 第39-40页 |
3.4.3 风情体验 | 第40-41页 |
3.4.4 名城体验 | 第41-43页 |
4 网红重庆的成因与局限 | 第43-47页 |
4.1 重庆网红现象的成因 | 第43-44页 |
4.1.1 独特的城市根基 | 第43页 |
4.1.2 时代的需求引领 | 第43-44页 |
4.1.3 直辖的发展态势 | 第44页 |
4.1.4 现代传媒的激活 | 第44页 |
4.2 网红现象存在的局限 | 第44-47页 |
4.2.1 局限于网红本身,缺乏深度体验 | 第44-45页 |
4.2.2 文化注入不足,文化与旅游相互割裂 | 第45页 |
4.2.3 野蛮生长,超出旅游承载力 | 第45-47页 |
5 重庆都市旅游的个性魅力与开发 | 第47-53页 |
5.1 重庆都市旅游的个性魅力 | 第47-49页 |
5.1.1 立体山水城市 | 第47页 |
5.1.2 动感穿越之都 | 第47-48页 |
5.1.3 魅力山城夜景 | 第48页 |
5.1.4 时尚风情之都 | 第48-49页 |
5.1.5 英雄历史名城 | 第49页 |
5.2 重庆都市旅游的开发启示 | 第49-53页 |
5.2.1 立足网红,创意开发,引领潮流 | 第49-50页 |
5.2.2 以体验为核心的延伸开发 | 第50页 |
5.2.3 以文化为主导的导览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5.2.4 以服务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3页 |
6 反思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本文创新 | 第5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A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