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旧城容积率确定的特殊性 | 第15页 |
1.1.2 居住用地容积率是多方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 | 第15-16页 |
1.1.3 居住用地容积率指标屡遭突破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相关概念与特征 | 第17-23页 |
1.3.1 容积率 | 第17-20页 |
1.3.2 居住用地容积率 | 第20-21页 |
1.3.3 旧城更新 | 第21-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1.1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 第25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1.3 博弈论 | 第2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1-32页 |
2.3 旧城更新中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案例研究 | 第32-34页 |
2.3.1 成都龙潭寺片区 | 第32页 |
2.3.2 重庆市江北区洪恩寺地块 | 第32-33页 |
2.3.3 合肥市城中村“公园道1号” | 第33-34页 |
2.3.4 经验借鉴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50页 |
3.1 现行容积率确定的主要方法与评价 | 第35-40页 |
3.1.1 经验类容积率确定方法 | 第35-37页 |
3.1.2 推算类容积率确定方法 | 第37-39页 |
3.1.3 现有方法的不足 | 第39-40页 |
3.2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影响因素 | 第40-49页 |
3.2.1 经济因素对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 社会因素对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的影响 | 第42-47页 |
3.2.3 环境因素对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旧城更新背景下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方法 | 第50-76页 |
4.1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的原则与思路 | 第50-52页 |
4.1.1 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原则 | 第50-51页 |
4.1.2 居住用地容积率确定思路 | 第51-52页 |
4.2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区间取值定量求解 | 第52-69页 |
4.2.1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求解 | 第52-63页 |
4.2.2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下限求证 | 第63-68页 |
4.2.3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取值区间 | 第68-69页 |
4.3 旧城居住用地容积率取值区间优化 | 第69-74页 |
4.3.1 区间优化影响因素选取 | 第69-70页 |
4.3.2 影响因素的权重与赋值 | 第70-74页 |
4.3.3 综合评分下容积率区间优化 | 第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娄底市老街居住地块为例 | 第76-88页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76-79页 |
5.1.1 娄底市概况 | 第76页 |
5.1.2 老街片区概况 | 第76-79页 |
5.2 旧城更新中居住用地容积率取值区间测算 | 第79-87页 |
5.2.1 地块容积率上限测算 | 第79-82页 |
5.2.2 经济容积率下限测算 | 第82-86页 |
5.2.3 容积率取值区间确定 | 第86页 |
5.2.4 容积率取值区间优化 | 第86-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全文总结 | 第8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