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系统中的氯离子传输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2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第10-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1.3.1 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2-18页
        1.3.2 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侵蚀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第19-21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1-24页
第2章 微胶囊自修复系统中氯离子传输的试验研究第24-47页
    2.1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囊壁组分和囊芯组分设计第24-25页
        2.1.1 微胶囊囊壁组分设计第24页
        2.1.2 微胶囊囊芯组分设计第24-25页
    2.2 硫酸铅对混凝土材料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第25-39页
        2.2.1 原材料与试件的制备第25-27页
        2.2.2 试验方案第27-33页
        2.2.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2.3 亚硝酸钙对混凝土渗透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9-46页
        2.3.1 原材料与试件的制备第39-41页
        2.3.2 试验方案第41-42页
        2.3.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系统的微观结构分析第47-60页
    3.1 硫酸铅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第47-50页
        3.1.1 硫酸铅对水泥水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第47-48页
        3.1.2 SEM试验第48-49页
        3.1.3 SEM试验结果讨论第49-50页
    3.2 硫酸铅对水泥基材料的孔结构影响第50-55页
        3.2.1 MIP分析第50-51页
        3.2.2 MIP分析结果讨论第51-54页
        3.2.3 扩散系数与孔结构的关系模型第54-55页
    3.3 亚硝酸钙对水泥基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影响第55-58页
        3.3.1 MIP孔结构分析第55-57页
        3.3.2 力学性能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第57-58页
        3.3.3 渗透性能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讨论第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4章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系统的离子传输模拟第60-96页
    4.1 混凝土中离子传输方程组第60-63页
        4.1.1 Fick扩散定律第60-61页
        4.1.2 Nernst-Planck方程组第61-63页
    4.2 扩散系数时变模型与表面氯离子时变模型第63-69页
        4.2.1 扩散系数的时变模型第63-65页
        4.2.2 表面氯离子含量的时变模型第65-67页
        4.2.3 试验案例验证第67-69页
    4.3 混凝土孔溶液中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第69-70页
        4.3.1 反应速率表达式第69-70页
        4.3.2 混凝土孔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第70页
    4.4 化学触发型微胶囊系统中离子传输的数值模拟第70-74页
        4.4.1 数值模型方程的描述第70-71页
        4.4.2 数值模型的试验验证第71-74页
    4.5 囊壁组分分布的数值分析第74-92页
        4.5.1 基于试验数据的模型优化第74-77页
        4.5.2 微胶囊混凝土中渗透系数时变模型第77-78页
        4.5.3 微胶囊组分分布对氯离子分布的影响第78-90页
        4.5.4 边界浓度对微胶囊混凝土中氯离子分布的影响第90-92页
    4.6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系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优化第92-94页
    4.7 本章小节第94-9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5.1 结论第96-97页
    5.2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附录第102-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下一篇: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