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司法议题中的网络对抗性话语研究--以“夏俊峰案”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四、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对抗性话语的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对抗性话语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话语与话语权 | 第14-15页 |
二、主导性话语 | 第15-16页 |
三、对抗性话语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对抗性话语的特征 | 第17-20页 |
一、对抗主体的底层色彩 | 第17-18页 |
二、对抗双方的身份固化 | 第18-19页 |
三、对抗话语的劝服性质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对抗性话语的本土实践 | 第20-22页 |
一、本土诉求:对抗性话语的历史溯源 | 第20-21页 |
二、本土探索:对抗性话语的现实路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对抗性话语表达 | 第22-31页 |
第一节 话语表达背景:新媒体发展 | 第22-26页 |
一、新媒体的属性与特征 | 第22-24页 |
二、新媒体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话语表达基础:新媒介赋权 | 第26-28页 |
一、新媒介赋权的概念 | 第26-27页 |
二、新媒介赋权的表现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对抗性话语特征 | 第28-31页 |
一、对抗主体的全民性 | 第28-29页 |
二、对抗话语的复杂性 | 第29-30页 |
三、线上抗争的普遍性 | 第30-31页 |
第三章“夏俊峰案”中网民的对抗性话语分析 | 第31-49页 |
第一节 作为典型案例的“夏俊峰案”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夏俊峰”话题的话语态势分析 | 第32-40页 |
一、“夏俊峰”话题叙述主体分析 | 第32-33页 |
二、“夏俊峰”话题典型样本的叙述分析 | 第33-36页 |
三、“夏俊峰”话题时空分布分析 | 第36-38页 |
四、“夏俊峰”话题的信息形态分析 | 第38-39页 |
五、“夏俊峰”微博话语内容来源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夏俊峰”微博话语的叙述边界 | 第40-45页 |
一、“夏俊峰”微博话语叙述逻辑分析 | 第40-42页 |
二、“夏俊峰”微博话语边界分析 | 第42-45页 |
第四节 “夏俊峰案”微博空间的对抗性话语表征 | 第45-49页 |
一、身份对抗: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 | 第45-46页 |
二、情绪对抗:个人立场的情绪宣泄 | 第46-48页 |
三、观念对抗:漠视司法的大众思维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对抗性话语的法治走向 | 第49-56页 |
第一节 破除身份藩篱,追溯法治根源 | 第49-51页 |
一、草根化话语逻辑:事实的双重背离 | 第49-50页 |
二、标签化话语叙述:法治的双重背叛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弱化情绪宣泄,回归法治表达 | 第51-54页 |
一、价值困境:两种诉求的伯仲之争 | 第51-52页 |
二、强化共识:两种诉求的有机呼应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消弭观念冲突,弘扬法治精神 | 第54-56页 |
一、区别:两种思维的对立体现 | 第54-55页 |
二、融通:两种思维的相辅相成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