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适用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10-1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1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五、论文结构第12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2-13页
第一章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概述第13-19页
    第一节 本罪属于偷渡类犯罪第13-14页
    第二节 本罪属于刑法中典型的组织型犯罪第14-15页
    第三节 本罪的立法概况第15-19页
第二章 关于本罪的行为第19-29页
    第一节 关于“偷越国(边)境”的认定第19-21页
        一、“偷越国(边)境”的规范解读第19-20页
        二、“骗证出境”行为属于“偷越国边境”第20-21页
    第二节 关于“组织”的认定第21-29页
        一、本罪“组织”行为与“组织犯”的组织行为之间的区别第21-22页
        二、司法解释对于本罪“组织”行为的界定第22-24页
        三、关于介绍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的性质第24-27页
        四、关于组织他人迂回偷渡行为的性质第27-29页
第三章 关于本罪的既遂形态第29-37页
    第一节 关于本罪既遂标准的若干观点第29-31页
    第二节 本罪基本构成犯与加重构成犯的既遂标准第31页
    第三节 对组织行为实施完毕说的提倡第31-33页
        一、本罪是典型的行为犯第32页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在要求第32-33页
    第四节“组织行为实施完毕”的具体认定标准第33-36页
        一、关于通过海路运输他人偷越国(边)境类偷越的既遂标准第34-35页
        二、关于组织他人“骗证出境”行为的既遂标准第35页
        三、关于组织他人迂回偷渡行为的既遂标准第35-36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关于本罪的罪数形态第37-45页
    第一节 组织偷越造成被组织者重伤、死亡的成立条件第38-40页
        一、该结果加重犯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过失第38-39页
        二、组织行为与加重结果应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39-40页
    第二节 既组织偷越又非法拘禁或妨害公务的成立条件第40-41页
    第三节 组织行为同拐卖行为交织时的罪数形态问题第41-45页
第五章 本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问题第45-55页
    第一节 本罪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界限—以黄某等人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案为例第45-48页
        一、基本案情第45-46页
        二、观点分歧第46页
        三、理论评析第46-47页
        四、总结第47-48页
    第二节 本罪与偷越国(边)境罪的界限—以余某某等人偷越国(边)境案为例第48-51页
        一、基本案情第48-49页
        二、观点分歧第49页
        三、理论评析第49-51页
        四、总结第51页
    第三节 本罪与骗取出境证件罪的界限—以顾某、王某等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案为例第51-55页
        一、基本案情第51-52页
        二、观点分歧第52-53页
        三、理论评析第53-54页
        四、总结第54-55页
结束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著作权犯罪的侦查对策研究
下一篇: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