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前言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汽车底盘螺纹联接结构失效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基于案例推理的结构失效检测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基于多参数的多目标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本文的总体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螺纹联接结构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30页 |
2.1 螺纹紧固件紧固基本原理 | 第18-22页 |
2.1.1 螺纹紧固件的拧紧扭矩与预紧力的关系 | 第18-20页 |
2.1.2 螺纹紧固件的紧固装配 | 第20-22页 |
2.2 螺纹紧固件的轴向应力疲劳失效分析 | 第22-25页 |
2.2.1 螺纹紧固件疲劳失效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螺纹紧固件疲劳失效力学模型 | 第23-25页 |
2.3 螺纹紧固件的联接松动分析 | 第25-29页 |
2.3.1 螺纹紧固件的旋转松动 | 第25-28页 |
2.3.2 螺纹紧固件的非旋转松动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的螺纹联接结构失效分析 | 第30-50页 |
3.1 有限元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3.1.1 建立螺纹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3.1.2 建立螺纹紧固件的参数化精确有限元模型 | 第32-34页 |
3.1.3 被联接件的创建及装配 | 第34-35页 |
3.2 螺栓的疲劳性能仿真分析 | 第35-40页 |
3.2.1 疲劳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的接触设置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36页 |
3.2.2 螺纹紧固件的应力集中现象 | 第36-37页 |
3.2.3 螺栓初始预紧力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3.2.4 应力幅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5 螺栓疲劳寿命试验 | 第39-40页 |
3.3 螺栓的松动性能仿真分析 | 第40-49页 |
3.3.1 松动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及载荷设置 | 第41页 |
3.3.2 摩擦系数对螺纹紧固件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预紧力对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3.3.4 被联接件厚度对轴力衰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5 螺纹联接松动试验研究 | 第44-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螺纹联接结构失效分析 | 第50-63页 |
4.1 案例推理简介 | 第50-53页 |
4.1.1 案例推理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50-51页 |
4.1.2 案例推理技术在螺纹联接结构失效检测中的技术优势 | 第51-52页 |
4.1.3 案例推理改进推理模型 | 第52-53页 |
4.2 基于案例推理的螺纹联接结构失效检测模型建立 | 第53-61页 |
4.2.1 失效特征集合及失效原因集合 | 第53-55页 |
4.2.2 失效案例的失效现象及失效原因 | 第55-56页 |
4.2.3 失效案例的失效原因关系矩阵 | 第56页 |
4.2.4 失效特征原因关系矩阵中权重的确定 | 第56-58页 |
4.2.5 基于案例推理的失效原因关系矩阵 | 第58-60页 |
4.2.6 待求案例的失效原因分析 | 第60-61页 |
4.3 实际失效案例验证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螺纹联接结构的多目标优化 | 第63-80页 |
5.1 螺纹联接结构多目标优化思路 | 第63-64页 |
5.2 多目标优化的抽样设计及近似模型算法 | 第64-67页 |
5.2.1 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设计方法 | 第65页 |
5.2.2 克里格(Kriging)近似模型拟合算法 | 第65-66页 |
5.2.3 近似模型精度评估指标 | 第66-67页 |
5.3 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67-69页 |
5.4 螺纹联接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69-79页 |
5.4.1 建立螺纹联接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69-71页 |
5.4.2 设定螺纹联接结构优化目标及变量 | 第71-72页 |
5.4.3 最优拉丁超立方仿真抽样设计 | 第72-73页 |
5.4.4 建立kriging近似模型 | 第73-74页 |
5.4.5 螺纹联接结构的多目标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5.4.6 路试验证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6-87页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