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Gm1-MMP和Gm2-MMP的分离以及响应高温高湿胁迫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表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1 种子劣变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1 种子劣变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1.2 种子劣变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 种子劣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20-21页
    2 植物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2.1 MMPs的分类及一般特征第21页
        2.2 植物MMPs的发现、分布与命名第21-23页
        2.3 植物MMPs的结构第23-24页
        2.4 植物MMPs的活性调节第24-25页
        2.5 植物MMPs参与发育调控第25-26页
        2.6 植物MMPs参与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第26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Gm1-MMP和Gm2-MMP基因的分离及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29-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43页
        1.1 实验材料第29-31页
        1.2 实验方法第31-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2.1 大豆叶片总RNA的提取与cDNA质量检测第43-44页
        2.2 大豆总DNA的提取第44页
        2.3 Gm1-MMP基因的分离第44-45页
        2.4 Gm2-MMP基因的分离第45页
        2.5 Gm1-MMP基因的启动子的分离及功能区的缺失分析第45-49页
        2.6 Gm1-MMP和Gm2-MM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9-51页
        2.7 Gm1-MMP和Gm2-MMP的亚细胞定位第51-53页
    3 讨论第53-57页
        3.1 Gm1-MMP和Gm2-MMP的基本特征分析第53-54页
        3.2 Gm1-MMP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第54-55页
        3.3 Gm1-MMP和Gm2-MM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55-57页
第三章 Gm1-MMP和Gm2-MMP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57-6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7-61页
        1.1 实验材料第57-59页
        1.2 实验方法第59-61页
    2 结果分析第61-65页
        2.1 Gm1-MMP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61页
        2.2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Gm1-MMP的表达特性第61-62页
        2.3 高温高湿胁迫下Gm1-MMP基因的表达特性第62-63页
        2.4 Gm2-MMP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63-64页
        2.5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Gm2-MMP的表达特性第64页
        2.6 高温高湿胁迫下Gm2-MMP基因的表达特性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9页
        3.1 Gm1-MMP和Gm2-MMP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66页
        3.2 Gm1-MMP和Gm2-MMP应答高温高湿胁迫的分析第66-69页
第四章 Gm1-MMP互作蛋白的筛选第69-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3页
        1.1 实验材料第69-70页
        1.2 实验方法第70-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9页
        2.1 膜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BT3SUC-Gm1-MMP的鉴定第73-74页
        2.2 pBT3SUC-Gm1-MMP自激活检测和功能检测第74-76页
        2.3 膜蛋白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第76-78页
        2.4 互作蛋白分析第78-79页
    3 讨论第79-83页
第五章 Gm1-MMP与GmMT-Ⅱ蛋白互作方式研究及GmMT-Ⅱ的表达特性分析第83-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7页
        1.1 实验材料第83-85页
        1.2 实验方法第85-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6页
        2.1 大豆叶片总RNA的提取与cDNA质量检测第87-88页
        2.2 GmMT-Ⅱ基因的分离与分析第88页
        2.3 GmMT-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8-90页
        2.4 GmMT-Ⅱ基因编码产物的亚细胞定位第90-91页
        2.5 酵母双杂交验证Gm1-MMP与GmMT-Ⅱ互作第91页
        2.6 BiFC验证Gm1-MMP与GmMT-Ⅱ互作第91-93页
        2.7 结合位点分析第93-94页
        2.8 GmMT-Ⅱ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94-95页
        2.9 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GmMT-Ⅱ的表达分析第95页
        2.10 GmMT-Ⅱ在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第95-96页
    3 讨论第96-101页
        3.1 GmMT-Ⅱ的基本特征分析第96-97页
        3.2 GmMT-Ⅱ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97页
        3.3 Gm1-MMP与GmMT-Ⅱ互作方式的分析第97-98页
        3.4 GmMT-Ⅱ的表达模式分析第98-101页
第六章 Gm1-MMP和Gm2-MMP参与叶片发育及响应高温高湿胁迫的功能验证第101-1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7页
        1.1 实验材料第101-102页
        1.2 实验方法第102-10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7-127页
        2.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7-108页
        2.2 Gm1-MMP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的阳性鉴定第108-110页
        2.3 Gm1-MMP过表达拟南芥表型观察第110页
        2.4 Gm1-MMP过表达拟南芥组织切片观察第110-112页
        2.5 Gm1-MMP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对高温高湿胁迫的耐受性分析第112-115页
        2.6 高温高湿胁迫下Gm1-MMP过表达拟南芥种子的活力分析第115-117页
        2.7 Gm2-MMP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的阳性鉴定第117-119页
        2.8 Gm2-MMP过表达拟南芥表型观察第119-120页
        2.9 Gm2-MMP过表达拟南芥组织切片观察第120-122页
        2.10 Gm2-MMP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对高温高湿胁迫的耐受性分析第122-125页
        2.11 高温高湿胁迫下Gm2-MMP过表达拟南芥种了的活力分析第125-127页
    3 讨论第127-129页
        3.1 Gm1-MMP和Gm2-MMP参与大豆叶片的形态建成分析第127页
        3.2 Gm1-MMP和Gm2-MMP响应高温高湿和参与种子劣变的功能分析第127-129页
全文总结第129-131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页
附录第145-1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萝卜类胡萝卜素的分布与代谢机理及漆酶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南方稻茬麦根系构型特征与生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