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带动丝绸之路旅游焕发新活力 | 第12-13页 |
1.1.2 更多潜在旅游者转变为实际旅游者 | 第13-14页 |
1.1.3 群体差异研究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1.3.1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2 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技术路线研究 | 第25-2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 | 第27-29页 |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理论 | 第29-30页 |
2.3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理论 | 第30-34页 |
2.3.1 静态过程 | 第30-32页 |
2.3.2 动态过程 | 第32-34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1.1 文献分析法 | 第34页 |
3.1.2 对比分析法 | 第34页 |
3.1.3 探索性因素分析法 | 第34-35页 |
3.1.4 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5页 |
3.2 研究区域 | 第35-36页 |
3.3 抽样问卷设计 | 第36-37页 |
3.4 数据采集 | 第37页 |
3.5 样本特征 | 第37-40页 |
4 潜在旅游者群体和实际旅游者群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比分析 | 第40-58页 |
4.1 认知形象比较 | 第40-49页 |
4.1.1 整体信度、效度分析 | 第40页 |
4.1.2 认知形象因子选取依据 | 第40-41页 |
4.1.3 潜在旅游者与实际旅游者群体显著性差异分析 | 第41-46页 |
4.1.4 潜在旅游者与实际旅游者认知形象维度结构比较 | 第46-49页 |
4.2 情感形象比较 | 第49-52页 |
4.2.1 潜在旅游者和实际旅游者群体情感形象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2.2 潜在旅游者和实际旅游者群体情感形象因子维度显著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 意动形象比较 | 第52-54页 |
4.3.1 信度、效度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潜在游客群体和实际游客群体意动形象差异分析 | 第53页 |
4.3.3 潜在游客群体和实际游客群体意动形象显著性分析 | 第53-54页 |
4.4 独特形象比较 | 第54-58页 |
4.4.1 潜在旅游者和实际旅游者群体独特形象差异分析 | 第54-56页 |
4.4.2 测量独特形象的丰富度和优势度 | 第56-58页 |
5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策略 | 第58-62页 |
5.1 重点关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激励性特征 | 第58-59页 |
5.2 巩固提升丝绸之路中国段三大旅游基础设施 | 第59页 |
5.3 共同营造积极的丝路旅游气氛,提升情感形象 | 第59-60页 |
5.4 加强旅游服务管理,提高意动形象 | 第60页 |
5.5 多元化旅游产品宣传,进行整合营销 | 第60-61页 |
5.6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社交媒体优势,实现精准创新 | 第61-62页 |
6 研究结论 | 第62-65页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62-63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3-65页 |
附录一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