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化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安吉县四个3A级景区村庄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 第11-14页 |
1.1.1 美丽乡村的大力发展 | 第11页 |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振兴 | 第11-12页 |
1.1.3 城市环境的日趋恶化 | 第12页 |
1.1.4 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1.1.5 乡村旅游开发评价研究的滞后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综合法 | 第15页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层次分析法(AHP法) | 第15-16页 |
1.4.4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阐述与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内涵 | 第17-20页 |
2.1.1 村落和景区概念 | 第17-19页 |
2.1.1.1 村落概念 | 第17-18页 |
2.1.1.2 景区概念 | 第18-19页 |
2.1.2 村落化景区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内涵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有关村落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2.2.1 国外村落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2.2.1.1 理论探索、实践经验 | 第20-21页 |
2.2.1.2 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页 |
2.2.2 国内村落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2.3 国内外村落化景区开发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3 村落化景区开发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6-45页 |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28页 |
3.1.1 评价方法综述 | 第26页 |
3.1.2 层次分析法 | 第26-28页 |
3.1.2.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 第26-27页 |
3.1.2.2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 第27-28页 |
3.2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28-29页 |
3.2.2 合理性原则 | 第29页 |
3.2.3 适用性原则 | 第29页 |
3.2.4 全面性原则 | 第29页 |
3.3 指标体系的分层架构 | 第29-37页 |
3.3.1 自身特色 | 第29-32页 |
3.3.1.1 生态景观 | 第30页 |
3.3.1.2 人文底蕴 | 第30-31页 |
3.3.1.3 产业经济 | 第31页 |
3.3.1.4 人居环境 | 第31-32页 |
3.3.2 支撑要素 | 第32-34页 |
3.3.2.1 区位交通 | 第32-33页 |
3.3.2.2 基础设施 | 第33页 |
3.3.2.3 组织管理 | 第33-34页 |
3.3.3 开发环境 | 第34-37页 |
3.3.3.1 开发条件 | 第34页 |
3.3.3.2 开发意愿 | 第34-35页 |
3.3.3.3 开发效益 | 第35-37页 |
3.4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45页 |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3页 |
3.4.2 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 第43页 |
3.4.2.1 定性指标的处理 | 第43页 |
3.4.2.2 定量指标的处理 | 第43页 |
3.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 安吉县村落化景区开发适宜性评价与实证分析 | 第45-69页 |
4.1 案例地概述 | 第45-60页 |
4.1.1 天荒坪镇余村 | 第45-49页 |
4.1.1.1 余村概况 | 第45-46页 |
4.1.1.2 产业发展现状 | 第46页 |
4.1.1.3 人文古迹与景观资源 | 第46页 |
4.1.1.4 余村发展变革 | 第46-48页 |
4.1.1.5 规划建设与设施 | 第48-49页 |
4.1.2 昌硕街道双一村 | 第49-54页 |
4.1.2.1 双一村概况 | 第49-50页 |
4.1.2.2 自然资源 | 第50页 |
4.1.2.3 人文资源 | 第50-51页 |
4.1.2.4 产业发展 | 第51-52页 |
4.1.2.5 美丽乡村建设 | 第52-54页 |
4.1.3 递铺街道鲁家村 | 第54-58页 |
4.1.3.1 鲁家村概况 | 第54页 |
4.1.3.2 鲁家村经济发展 | 第54-55页 |
4.1.3.3 “公司+村+农场”模式 | 第55页 |
4.1.3.4 家庭农场 | 第55-58页 |
4.1.4 山川乡马家弄村 | 第58-60页 |
4.1.4.1 马家弄村概况 | 第58页 |
4.1.4.2 人文历史 | 第58页 |
4.1.4.3 自然风光 | 第58页 |
4.1.4.4 村庄发展 | 第58-60页 |
4.2 案例地村落化景区开发评价分析 | 第60-67页 |
4.2.1 区位交通的评价 | 第62-63页 |
4.2.1.1 村落区位评价 | 第62-63页 |
4.2.1.2 村落交通评价 | 第63页 |
4.2.2 本底资源的评价 | 第63-64页 |
4.2.2.1 村落自然资源 | 第63-64页 |
4.2.2.2 村落人文资源 | 第64页 |
4.2.3 产业发展的评价 | 第64-65页 |
4.2.3.1 村落农业 | 第64页 |
4.2.3.2 村落加工业 | 第64页 |
4.2.3.3 村落商业 | 第64-65页 |
4.2.3.4 村落旅游业 | 第65页 |
4.2.4 人居环境的评价 | 第65-66页 |
4.2.4.1 村落自然环境 | 第65页 |
4.2.4.2 村落居住环境 | 第65-66页 |
4.2.4.3 村落内部环境 | 第66页 |
4.2.5 旅游商品的评价 | 第66-67页 |
4.2.5.1 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地方特色 | 第66页 |
4.2.5.2 旅游商品的分类 | 第66页 |
4.2.5.3 村落旅游商品的评价 | 第66-67页 |
4.3 案例地村落化景区开发中获得的启示 | 第67-69页 |
4.3.1 施行“村委主导、村民参与、企业运营” | 第67页 |
4.3.2 坚持“保护重于开发” | 第67页 |
4.3.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文化品位 | 第67-69页 |
5 村落化景区提升发展策略 | 第69-75页 |
5.1 村落化景区开发定位差异化外源条件 | 第69-71页 |
5.1.1 政策背景条件 | 第69页 |
5.1.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69-70页 |
5.1.3 基础设施条件 | 第70页 |
5.1.4 地方特色条件 | 第70页 |
5.1.5 村民态度条件 | 第70-71页 |
5.2 村落化景区开发策略 | 第71-75页 |
5.2.1 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 第71-72页 |
5.2.2 深入挖掘优秀的民俗文化 | 第72-73页 |
5.2.2.1 挖掘当地民俗风情 | 第72页 |
5.2.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72页 |
5.2.2.3 创新民俗产品形式 | 第72-73页 |
5.2.3 积极开发创新型旅游业态 | 第73页 |
5.2.3.1 注重参与式体验旅游开发 | 第73页 |
5.2.3.2 积极促进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 第73页 |
5.2.4 积极实现各类型村落互补性发展 | 第73-75页 |
5.2.4.1 三统 | 第74页 |
5.2.4.2 四化 | 第74-75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