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输煤转输电”效应评价与大气生态修复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引言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1 输煤转输电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预测方法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3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3.1 基本结构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4.1 创新之处第17页
        1.4.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2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电能源需求及输送状况第18-25页
    2.1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需求及输送现状第18-21页
        2.1.1 “三西”地区煤炭储量及生产量第18-19页
        2.1.2 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状况第19-20页
        2.1.3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运输状况及运输能力第20-21页
    2.2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及输送状况第21-25页
        2.2.1 “三西”地区电力需求状况第21-22页
        2.2.2 长三角地区电力消费状况第22-23页
        2.2.3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电力输送状况及输送能力第23-25页
3 动态CGE模型第25-41页
    3.1 动态CGE模型构建第25-32页
        3.1.1 动态CGE模型原理第25页
        3.1.2 动态CGE模型部门划分第25-27页
        3.1.3 动态CGE模块组成第27-32页
    3.2 模型基础数据编制第32-34页
        3.2.1 SAM表原理第32-33页
        3.2.2 SAM表编制第33-34页
    3.3 参数校准第34-41页
        3.3.1 模拟生产率与SAM表历史数据第34-38页
        3.3.2 估计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增长率第38-41页
4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电能源输送结构优化第41-53页
    4.1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排放状况第41页
    4.2 输煤转输电对长三角地区效应模拟第41-45页
        4.2.1 基准线模拟与有效性检验第41-43页
        4.2.2 输煤转输电的经济—环境效应第43-44页
        4.2.3 稳健性检验第44-45页
    4.3 “三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电能源输送比例选择第45-53页
        4.3.1 分析情景设定第45页
        4.3.2 优先考虑控制污染选取输煤转输电合理区间第45-48页
        4.3.3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选取输煤转输电合理区间第48-49页
        4.3.4 优先考虑居民福利选取输煤转输电合理区间第49-52页
        4.3.5 综合权衡生态、经济、居民福利选取输煤转输电合理区间第52-53页
5 “三西”地区经济生态效应与大气生态修复第53-57页
    5.1 输煤转输电合理区间内“三西”地区经济生态效应模拟第53-54页
        5.1.1 “三西”地区经济生态效应模拟第53-54页
        5.1.2 输煤转输电所致“三西”地区大气污染测度第54页
    5.2 基于环境保护税的“三西”地区大气生态修复第54-57页
        5.2.1 环境保护税方程构建第54-55页
        5.2.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6 政策建议第57-59页
    6.1 进一步支持“三西”地区加大输电比例第57页
    6.2 增强“三西”地区对外跨区远距离输电能力第57页
    6.3 加快推进“三西”地区煤电能源基地建设第57页
    6.4 多措并举强化“三西”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第57-58页
    6.5 加强“三西”地区煤渣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第58页
    6.6 加速“三西”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58-59页
附录第59-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后记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用地征收转用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下一篇:汉英口译流利性的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