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羽毛球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第11-1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4页
    1.5 本文组织结构第14-17页
第2章 相关研究与课题分析第17-25页
    2.1 目标跟踪算法相关研究第17-18页
    2.2 目标追踪分类第18-22页
        2.2.1 基于点的目标跟踪算法第18-20页
        2.2.2 基于区域的目标跟踪算法第20-21页
        2.2.3 基于特征的跟踪算法第21页
        2.2.4 基于活动轮廓的跟踪算法第21-22页
        2.2.5 基于Mean Shift的跟踪算法第22页
        2.2.6 基于粒子滤波的跟踪算法第22页
    2.3 本文研究分析第22-25页
第3章 羽毛球机器人设计与实现第25-51页
    3.1 羽毛球机器人系统架构第25页
    3.2 深度图像传感器第25-31页
        3.2.1 深度图像传感器对比第25-27页
        3.2.2 初识Kinect第27-28页
        3.2.3 Kinect v2硬件结构第28-29页
        3.2.4 Kinect v2基本接口与使用方法第29-31页
    3.3 图像处理平台第31-32页
        3.3.1 Kinect v2对处理平台的要求第31页
        3.3.2 图像处理程序对性能的要求第31页
        3.3.3 平台重量要求第31页
        3.3.4 选择的微型电脑第31-32页
    3.4 机器视觉处理平台第32-40页
        3.4.1 机器视觉软件对比第32-33页
        3.4.2 HALCON开发平台HDevelop第33-34页
        3.4.3 HALCON前言技术第34-36页
        3.4.4 HALCON中的几何变换第36-37页
        3.4.5 基于形状的模板匹配算法原理第37-40页
    3.5 CMake简介第40-41页
        3.5.1 CMake的主要特点第40页
        3.5.2 CMake使用步骤第40-41页
    3.6 羽毛球运动中羽毛球的运动轨迹的研究第41-45页
    3.7 uC/OS-Ⅱ操作系统第45-46页
        3.7.1 uC/OS-Ⅱ简介第45页
        3.7.2 uC/OS-Ⅱ的组成部分第45-46页
    3.8 串口通信基础第46-47页
    3.9 羽毛球机器人硬件系统实现第47-49页
    3.10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羽毛球机器人软件实现第51-83页
    4.1 Kinect v2开发第51-59页
        4.1.1 C++ API概述第51页
        4.1.2 K4W SDK v2函数第51-52页
        4.1.3 K4W SDK v2接口第52-53页
        4.1.4 深度数据获取第53-55页
        4.1.5 红外数据获取第55-56页
        4.1.6 彩色数据获取第56-57页
        4.1.7 Kinect v2深度图特点分析第57-59页
    4.2 基于HDevelop的图像处理第59-73页
        4.2.1 获取羽毛球形状模板的两种方式第59-61页
        4.2.2 羽毛球形状模板获取第61-66页
        4.2.3 基于形状的羽毛球模板匹配第66-69页
        4.2.4 深度图像处理第69-73页
    4.3 CMake编程第73-75页
    4.4 串口API编程第75-77页
        4.4.1 Windows API串口编程概述第75页
        4.4.2 Win32 API串口通信编程的一般流程第75-77页
    4.5 羽毛球空间位置计算及落点预测第77-79页
        4.5.1 羽毛球空间位置计算第77-78页
        4.5.2 羽毛球落点预测第78-79页
    4.6 点到点走行控制第79-81页
    4.7 羽毛球机器人整体框架第81-82页
    4.8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第83-87页
    5.1 基于形状的模板匹配算法识别率第83-84页
    5.2 羽毛球落点测试第84-85页
    5.3 整体系统测试结果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人脸识别系统研究
下一篇:光纤气体流速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