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并联刀具磨床的球铣刀刃磨理论及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球头立铣刀的特点及种类 | 第10-11页 |
1.3 球头立铣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并联机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6页 |
1.5 Matlab软件简介 | 第16-17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6.2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三并联机床的结构分析和应用 | 第20-32页 |
2.1 三并联万向节机床的基本分析 | 第20-23页 |
2.1.1 三并联机床的组成及原理 | 第20-21页 |
2.1.2 机床配置及运动参数计算 | 第21页 |
2.1.3 三并联机床的应用 | 第21-23页 |
2.2 三并联万向工作头的位置分析 | 第23-28页 |
2.3 万向工作头的工作空间仿真 | 第28-30页 |
2.3.1 概述 | 第28页 |
2.3.2 影响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因素 | 第28-29页 |
2.3.3 工作空间的仿真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球头立铣刀的数学模型与仿真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球头立铣刀刃口曲线 | 第32-40页 |
3.2.1 螺旋角与螺旋运动 | 第33-34页 |
3.2.2 球头立铣刀等螺旋角刃口曲线 | 第34-35页 |
3.2.3 球头立铣刀正交螺旋连续刃口曲线 | 第35-38页 |
3.2.4 刃口曲线的仿真及分析 | 第38-40页 |
3.3 后刀面数学模型与仿真 | 第40-45页 |
3.3.1 后刀面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3.3.2 后刀面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球头立铣刀的刀具角度研究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基准坐标系和刀具角度定义 | 第46-48页 |
4.2.1 理论基准系下的球铣刀的各平面定义 | 第46-47页 |
4.2.2 切削刃上的刀具角度定义 | 第47-48页 |
4.3 几何角度的求解 | 第48-51页 |
4.3.1 刃倾角求解 | 第49-50页 |
4.3.2 法后角求解 | 第50-51页 |
4.3.3 主前角求解 | 第51页 |
4.3.4 主偏角求解 | 第51页 |
4.4 刀具角度的分析 | 第51-54页 |
4.4.1 主前角分析 | 第51-52页 |
4.4.2 法后角分析 | 第52-53页 |
4.4.3 刃倾角分析 | 第53-54页 |
4.4.4 主偏角分析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并联机床后置处理技术的研究 | 第56-6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并联机床后置处理过程 | 第56-57页 |
5.3 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算法 | 第57-58页 |
5.3.1 插补算法 | 第57页 |
5.3.2 插补的分类 | 第57-58页 |
5.4 基于三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算法 | 第58-65页 |
5.4.1 一般圆弧插补的运算过程 | 第58-60页 |
5.4.2 并联机床的圆弧插补 | 第60-62页 |
5.4.3 圆弧插补球头铣刀刃口曲线 | 第62-65页 |
5.5 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举例 | 第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6章 基于VB6.0程序设计及刃磨实验 | 第68-82页 |
6.1 控制界面和刃磨程序的设计 | 第68-75页 |
6.1.1 VB6.0简介 | 第68页 |
6.1.2 刃磨控制界面 | 第68-72页 |
6.1.3 刃磨程序 | 第72-75页 |
6.2 刃磨实验 | 第75-81页 |
6.2.1 高速钢直线刃球铣刀的刃磨 | 第75-80页 |
6.2.2 硬质合金螺旋刃球铣刀后刀面的刃磨 | 第80-8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