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播州区G镇H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3.1 场域理论 | 第12页 |
1.3.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相关政策概述与核心概念 | 第15-20页 |
2.1 “第一书记”政策概述 | 第15-17页 |
2.1.1 “第一书记”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15-16页 |
2.1.2 贵州省“第一书记”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2 精准扶贫政策概述 | 第17-18页 |
2.2.1 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17页 |
2.2.2 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概述 | 第17-18页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3.1 第一书记 | 第18页 |
2.3.2 乡村精准扶贫场域 | 第18-20页 |
3 H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的成效与作用 | 第20-30页 |
3.1 H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2 宗族构成与历史文化 | 第21-22页 |
3.2 第一书记在H村驻村帮扶的成效 | 第22-24页 |
3.2.1 H村扶贫治理情况与致贫原因 | 第22-24页 |
3.2.2 第一书记的扶贫绩效 | 第24页 |
3.3 第一书记在H村乡村精准扶贫场域中的作用 | 第24-30页 |
3.3.1 整顿政治秩序,提升治理水平 | 第25-27页 |
3.3.2 整合经济资源,推动产业扶贫 | 第27-28页 |
3.3.3 整合文化资源,提升精神文明 | 第28-30页 |
4 第一书记在乡村精准扶贫场域中的困境 | 第30-34页 |
4.1 “第一书记”政策运行中的权责不统一 | 第30-31页 |
4.2 第一书记在派出单位的边缘化 | 第31-32页 |
4.3 第一书记面临乡土人情壁垒 | 第32页 |
4.4 第一书记履职中多主体协同困难 | 第32-34页 |
5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中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4-46页 |
5.1 多重领导下的第一书记 | 第35-41页 |
5.1.1 第一书记与组织部门 | 第35-36页 |
5.1.2 第一书记与派出单位 | 第36-37页 |
5.1.3 第一书记与乡镇党委政府 | 第37-41页 |
5.2 第一书记与村干部及贫困户的关系 | 第41-46页 |
5.2.1 第一书记与村干部 | 第41-44页 |
5.2.2 第一书记与贫困户 | 第44-46页 |
6 解决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困境的对策 | 第46-49页 |
6.1 权责匹配,激发第一书记担当作为 | 第46-47页 |
6.2 责任联结,破除第一书记边缘危机 | 第47页 |
6.3 提升地位,消解镇村干部人情壁垒 | 第47页 |
6.4 多维沟通,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第47-49页 |
7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