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20-2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3 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8-3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33页 |
2.1.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 | 第28-29页 |
2.1.2 现代农业 | 第29-3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3-39页 |
2.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33-35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5-36页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37页 |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39页 |
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39-63页 |
3.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条件 | 第39-45页 |
3.1.1 地理位置优越 | 第39-41页 |
3.1.2 生物资源丰富 | 第41-43页 |
3.1.3 相关政策支持 | 第43-44页 |
3.1.4 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密切 | 第44-45页 |
3.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第45-48页 |
3.2.1 农业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 第45页 |
3.2.2 农业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 | 第45-46页 |
3.2.3 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 | 第46-47页 |
3.2.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 第47-48页 |
3.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 第48-62页 |
3.3.1 经济效益增速放缓 | 第48-51页 |
3.3.2 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 第51-53页 |
3.3.3 可持续发展能力参差不齐 | 第53-55页 |
3.3.4 产业链延伸程度不够 | 第55-57页 |
3.3.5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 第57-60页 |
3.3.6 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60-61页 |
3.3.7 协同发展基础薄弱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63-90页 |
4.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演进阶段及差异评价 | 第63-75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63-68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4.1.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演进阶段评价 | 第69-71页 |
4.1.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非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差异评价 | 第71-75页 |
4.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75-88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75-76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76-78页 |
4.2.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 第78-84页 |
4.2.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 第84-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105页 |
5.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90-99页 |
5.1.1 经济效益 | 第90-91页 |
5.1.2 科技投入 | 第91-93页 |
5.1.3 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93-95页 |
5.1.4 产业链延伸程度 | 第95-97页 |
5.1.5 劳动者素质 | 第97-98页 |
5.1.6 市场化水平 | 第98-99页 |
5.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 第99-103页 |
5.2.1 指标选取 | 第99-100页 |
5.2.2 空间回归模型估计 | 第100-103页 |
5.2.3 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 第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 | 第105-123页 |
6.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演进轨迹分析 | 第105-109页 |
6.1.1 指标选取 | 第105页 |
6.1.2 分析方法 | 第105-107页 |
6.1.3 演进轨迹分析结果 | 第107-109页 |
6.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 | 第109-121页 |
6.2.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DEA分析 | 第109-112页 |
6.2.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分级有效性分析 | 第112-120页 |
6.2.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投影分析 | 第120-12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7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123-136页 |
7.1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第123-124页 |
7.1.1 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第123-124页 |
7.1.2 行业及产业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第124页 |
7.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第一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124-133页 |
7.2.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第124-130页 |
7.2.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第一产业分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130-133页 |
7.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涉农第二、三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133-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8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36-151页 |
8.1 搭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体系 | 第136-140页 |
8.1.1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 第136-138页 |
8.1.2 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系统 | 第138-139页 |
8.1.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139-140页 |
8.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第140-146页 |
8.2.1 丰富京津冀间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 第141页 |
8.2.2 借助京津技术和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 | 第141-142页 |
8.2.3 合理规划“双核四产区”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产业布局 | 第142-146页 |
8.3 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 第146-147页 |
8.3.1 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 第146页 |
8.3.2 引导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 第146-147页 |
8.3.3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 | 第147页 |
8.4 强化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 第147-149页 |
8.4.1 建立四产区生态功能分区 | 第147-148页 |
8.4.2 打造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 第148-149页 |
8.5 完善制度支撑体系 | 第149-151页 |
8.5.1 不断推进户籍、就业、社保制度改革 | 第149-150页 |
8.5.2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 第150页 |
8.5.3 加快实施土地流转制度 | 第150-151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7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51-155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55-157页 |
附表1 2000-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 第157-159页 |
附表2 2000-2016年河北省非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 第159-161页 |
附表3 2000-2016年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 第161-163页 |
附表4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 第163-171页 |
附表5 2000-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指标值 | 第171-172页 |
附表6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指标值 | 第172-176页 |
附表7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产出导向BCC模型计算结果 | 第176-188页 |
附表8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标值 | 第188-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2页 |
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2-203页 |
作者简介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