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圆柱形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理论及数值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4页
    1.4 论文内容安排第14-16页
第2章 复合材料有效模量预测近似方法简介第16-26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细观力学分析理论基础第16-19页
        2.2.1 弹性力学解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第16-17页
        2.2.2 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定义第17-19页
    2.3 几种常用的有效模量预测方法第19-24页
        2.3.1 稀疏方法第19-20页
        2.3.2 Mori-Tanaka方法第20-22页
        2.3.3 自洽方法第22-23页
        2.3.4 广义自洽方法第23页
        2.3.5 微分法第23-24页
    2.4 Voigt和Reuss界限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复合材料有效力学性能理论推导第26-38页
    3.1 引言第26-27页
    3.2 圆柱形颗粒复合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第27-32页
        3.2.1 圆柱形颗粒的等效模型第27-29页
        3.2.2 圆柱形颗粒的等效弹性常数的推导第29-31页
        3.2.3 等效弹性常数的修正第31-32页
    3.3 颗粒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第32-37页
        3.3.1 颗粒的应力与应变第32-36页
        3.3.2 颗粒复合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数值分析及模拟对比第38-60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影响因素第38-48页
        4.2.1 颗粒模量和基体模量对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影响第38-41页
        4.2.2 颗粒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影响第41-48页
    4.3 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因素第48-56页
        4.3.1 颗粒的载荷传递长度及临界长度第50-55页
        4.3.2 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预测第55-56页
    4.4 圆柱形颗粒与球形颗粒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第56-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搅拌摩擦加工制备铜基石墨烯复合材料
下一篇:Pr3+/Yb3+共掺NaYF4上转换发光材料设计与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