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关于信用价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1.5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水平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2.1 内部控制的内涵以及信用价差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2 信用价差的界定 | 第23页 |
2.2 内部控制水平对信用价差影响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2.2.1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分析 | 第23-24页 |
2.2.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 第24页 |
2.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公司自身公布内部控制水平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27-39页 |
3.1 研究假说 | 第27-28页 |
3.2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3.2.1 变量说明 | 第28-29页 |
3.2.2 研究过程 | 第29页 |
3.2.3 事件研究法 | 第29-30页 |
3.3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3.4 数据的基本统计 | 第31-33页 |
3.5 事件的定义和事件窗的确定 | 第33页 |
3.6 公布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前后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大小的变化 | 第33-37页 |
3.7 稳健性检验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第三方评估的内部控制水平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9-56页 |
4.1 研究假说 | 第39-40页 |
4.2 变量定义、实证检验模型与样本选择 | 第40-44页 |
4.2.1 变量定义 | 第40-43页 |
4.2.2 实证检验模型 | 第43-44页 |
4.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3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4.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4.3.2 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对信用价差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4.3.3 产权性质不同对内部控制水平与信用价差关系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信用评级不同对内部控制水平与信用价差关系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内部控制水平对其公司债信用价差影响的门槛效应检验 | 第49-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第56页 |
5.2 增强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 | 第56-57页 |
5.3 规范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标准 | 第57页 |
5.4 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去隐形担保 | 第57页 |
5.5 建立第三方信用评级评价体系,增强信用评级可靠性 | 第57-58页 |
5.6 提高投资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 第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