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一)媒介转型大背景下的新闻人才流动现象研究 | 第15-16页 |
(二)新闻人才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特定新闻人才群体的职业状态研究 | 第17-19页 |
(四)绩效制度体制下的新闻人才流动研究 | 第19-20页 |
(五)新闻人才流动的特定视角研究 | 第20-22页 |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24页 |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五、本研究中的样本数据说明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 第28-35页 |
一、生态位原理 | 第28-32页 |
(一)生态位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二)生态位理论下人才流动研究 | 第30-32页 |
二、关键术语定义 | 第32-35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 | 第32页 |
(二)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 | 第32-33页 |
(三)新闻采编人才“态”与“势”生态因子界定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现状及流动情况 | 第35-43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的生态位现状 | 第35-38页 |
(一)生态位发展空间的适宜度降低 | 第35-36页 |
(二)地域、行业间交互流动导致生态位重叠 | 第36-37页 |
(三)“掠夺式”人才竞争引起生态位宽度变窄 | 第37-38页 |
二、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的基本情况 | 第38-43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的现状 | 第38-40页 |
(二)当前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的类型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生态位态势论下新闻采编人才流动影响因子分析 | 第43-53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的“态势”论 | 第43-46页 |
(一)“态势”论赋予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研究新内涵 | 第43-45页 |
(二)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态”“势”因子变迁 | 第45-46页 |
二、“态势”维度的新闻人才流动动因分析 | 第46-53页 |
(一)主观“态”需求是职业流动的直接原因 | 第47-48页 |
(三)客观“态”差异是职业流动的外部动因 | 第48-50页 |
(三)“势”力提升是职业流动的关键动力 | 第50-51页 |
(四)“态”“势”失衡是职业流动的综合性因素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扩充过程中的阻滞问题 | 第53-65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流动是生态位扩充的表现形式 | 第53-57页 |
(一)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扩充的内涵 | 第53-56页 |
(二)新闻采编人才生态位扩充的过程 | 第56-57页 |
二、态势失衡状态下新闻采编人才流动的阻滞问题分析 | 第57-65页 |
(一)“势”能上的“技术短板”引发职业流动不畅 | 第58-59页 |
(二)“态”的需求结构重构导致职业流动碰壁 | 第59-61页 |
(三)“态”的体制僵化阻碍职业流动 | 第61-63页 |
(四)“水土不服”降低职业流动“势”能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态势论下新闻采编人才开发管理的策略 | 第65-69页 |
一、完善聘用制度,优化媒体“态”环境 | 第65-66页 |
二、加强职业培训,补齐“势”能短板 | 第66-67页 |
三、合理配置人才,降低生态位的重叠度 | 第67-68页 |
四、构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良性竞争 | 第68-69页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9-7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A:访谈提纲 | 第75-76页 |
附录B:调查问卷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