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 | 第9-15页 |
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9-10页 |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一) 罗马法中返还财产之诉与衡平理念 | 第10-12页 |
(二) 不当得利制度理论基础的转变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不当得利适用范围的比较法分析 | 第15-20页 |
一、大陆法系中有关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 | 第15-18页 |
(一) 德国法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二) 法国法上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三) 瑞士法的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 | 第17页 |
(四) 日本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二、英美法中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8-19页 |
(一) 准合同 | 第18页 |
(二) 放弃侵权主张 | 第18-19页 |
三、外国法规定对我国不当得利适用的借鉴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的设计缺陷及原因 | 第20-25页 |
一、我国实证法上不当得利制度的设计 | 第20-21页 |
二、实证法上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界限不清 | 第21-22页 |
三、实证法上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界限不清的原因 | 第22-25页 |
(一) 未在我国物权行为制度前提下讨论其构成 | 第22-23页 |
(二) 未专门设置不当得利制度适用的限制事由 | 第23页 |
(三) 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与其他债权请求权能否竞合未明确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来民法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的设计 | 第25-43页 |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 | 第26-33页 |
(一) 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独立性 | 第26-27页 |
(二) 不当得利与合同 | 第27-29页 |
(三) 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 | 第29-31页 |
(四) 不当得利与物上请求权 | 第31-32页 |
(五)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 | 第32-33页 |
二、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内部构造 | 第33-39页 |
(一) 取得利益 | 第33-35页 |
(二) 致他人受损 | 第35-38页 |
(三) 无法律上的原因 | 第38-39页 |
三、不当得利制度适用之例外 | 第39-43页 |
(一) 债务人放弃时效利益或期间所为的给付 | 第40页 |
(二) 基于道德义务的给付 | 第40-41页 |
(三) 不法给付 | 第41页 |
(四) 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