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1 小麦生产现状、产量潜力及生产策略 | 第13-14页 |
1.2 小麦产量差形成原因 | 第14-17页 |
1.2.1 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第15页 |
1.2.2 播种技术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肥水利用对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小麦资源效益差形成的原因 | 第17-20页 |
1.3.1 氮肥效益差 | 第17-18页 |
1.3.2 磷肥效益差 | 第18-19页 |
1.3.3 钾肥效益差 | 第19页 |
1.3.4 灌水效益差 | 第19-20页 |
1.3.5 光能资源效益差 | 第20页 |
1.4 小麦缩差增效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有机肥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2 微量元素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第21页 |
1.4.3 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对小麦缩差增效的影响 | 第21-22页 |
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28页 |
2.2.1 栽培管理模式试验 | 第25-26页 |
2.2.2 氮素水平试验 | 第26-27页 |
2.2.3 水氮耦合试验 | 第27-28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8-30页 |
2.3.1 群体动态测定 | 第28页 |
2.3.2 叶面积系数及光辐射测定 | 第28页 |
2.3.3 干物质测定 | 第28-29页 |
2.3.4 氮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3.5 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3.6 钾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7 土壤水分测定 | 第30页 |
2.3.8 土壤有效氮与硝态氮测定 | 第30页 |
2.3.9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 第30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3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3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1.3 指标测定 | 第33页 |
1.3.1 群体动态测定 | 第33页 |
1.3.2 叶面积系数测定 | 第33页 |
1.3.3 干物质测定 | 第33页 |
1.3.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 第33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3-45页 |
2.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群体发展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叶面积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2.3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特征 | 第35-38页 |
2.3.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35-36页 |
2.3.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特征 | 第36-38页 |
2.4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 第38-43页 |
2.4.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差异 | 第38-39页 |
2.4.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增幅差异 | 第39页 |
2.4.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变异性 | 第39-40页 |
2.4.4 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增幅效应分析 | 第40-41页 |
2.4.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41页 |
2.4.6 不同氮素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7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光能资源利用特征 | 第43-45页 |
2.5.1 不同地点间光温生产潜力差异 | 第43页 |
2.5.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处理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当量差异 | 第43-44页 |
2.5.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44页 |
2.5.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冠层光辐射截获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辐射截获率与产量的关系 | 第45页 |
3 讨论 | 第45-49页 |
3.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46页 |
3.3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第49-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试验区概况 | 第5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0页 |
1.3.1 氮含量测定 | 第50页 |
1.3.2 磷含量测定 | 第50页 |
1.3.3 钾含量测定 | 第50页 |
1.3.4 光辐射测定及数据收集 | 第50页 |
1.3.5 土壤水分测定 | 第50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1-63页 |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植株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 | 第51-59页 |
2.1.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2.1.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动态 | 第51-53页 |
2.1.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阶段积累量的影响 | 第53页 |
2.1.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阶段积累比重的影响 | 第53-56页 |
2.1.5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花后转运的影响 | 第56-58页 |
2.1.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植株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2.1.7 不同试验区冬小麦生产100公斤籽粒产量所需营养元素的差异 | 第59页 |
2.2 不同试验区土壤养分差异及管理技术策略 | 第59-61页 |
2.2.1 不同试验区土壤养分的差异 | 第59-60页 |
2.2.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 第60-61页 |
2.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田间耗水量的影响 | 第61页 |
2.3.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降水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7页 |
3.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钾素的影响 | 第65页 |
3.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穗粒数增产途径分析 | 第67-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1.2 指标测定 | 第68页 |
1.2.1 干物质测定 | 第68页 |
1.2.2 植株氮素测定 | 第68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8-73页 |
2.1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2.2 穗粒数与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速率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2.3 穗粒数与花前穗和非穗器官干重的关系 | 第70-71页 |
2.4 穗粒数与花前穗和非穗器官氮的关系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3.1 小麦增产的主要因子及区域特征 | 第73页 |
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穗粒数间关系 | 第73页 |
3.3 穗和非穗器官氮含量与穗粒数关系 | 第73-75页 |
第六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收获指数增产途径分析 | 第75-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1.2 指标测定 | 第76页 |
1.2.1 植株干物质测定 | 第76页 |
1.2.2 叶面积测定 | 第76页 |
1.2.3 光截获测定 | 第76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7-83页 |
2.1 产量、干物质和收获指数之间关系 | 第77-79页 |
2.2 生物量和干物质净积累量对收获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2.3 叶面积和光截获对花后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2.4 产量与光截获和叶面积系数间关系 | 第81-82页 |
2.5 花前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对产量的影响 | 第82页 |
2.6 高产条件下生长指标的适宜数量特征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3.1 栽培策略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收获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3.2 干物质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 | 第84页 |
3.3 灌浆期干物质生产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84页 |
3.4 灌浆期光截获与冠层叶面积特征 | 第84-85页 |
3.5 高产条件下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 | 第85-86页 |
第七章 黄淮平原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途径分析 | 第86-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87页 |
1.2 指标测定 | 第87页 |
1.2.1 植株干物质测定 | 第87页 |
1.2.2 植株氮素测定 | 第87页 |
1.2.3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 第87页 |
1.2.4 土壤有效氮和硝态氮测定 | 第87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7-93页 |
2.1 施氮量对产量、氮积累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2.2 氮积累量与产量和氮效率间关系 | 第88-90页 |
2.3 氮生产力与产量和氮效率间关系 | 第90-92页 |
2.4 植株氮素积累和阶段氮生产力模型确立 | 第92页 |
2.5 氮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和有效氮间关系 | 第92-93页 |
3 讨论 | 第93-96页 |
3.1 施氮量对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3.2 高产与高效生理机制分析 | 第94页 |
3.3 优化氮肥管理实现高产与氮高效分析 | 第94-9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6-101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1.1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干物质生产特征 | 第96页 |
1.2 不同栽培管理系统下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养分利用特征 | 第96页 |
1.3 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实现途径 | 第96页 |
1.4 黄淮南部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实现途径 | 第96-97页 |
2 讨论 | 第97-100页 |
2.1 优化栽培管理系统增产的可行性分析 | 第97-98页 |
2.2 黄淮平原冬小麦缩小产量差距途径分析 | 第98-99页 |
2.3 黄淮平原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途径分析 | 第99-100页 |
3 本文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1-114页 |
ABSTRACTS | 第114-118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9-120页 |
项目资助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