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人机工程设计与评价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 1.1.1 引言 | 第13页 |
| 1.1.2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 | 第13-15页 |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海马汽车车辆人机工程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1.3.1 人体基本特性简述 | 第15-16页 |
| 1.3.2 车辆人机工程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视野设计 | 第17-29页 |
| 2.1 前视野设计 | 第17-20页 |
| 2.1.1 前视野设计规范 | 第17-18页 |
| 2.1.2 前视野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18-20页 |
| 2.2 后视野设计 | 第20-23页 |
| 2.3 后视野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23-24页 |
| 2.4 仪表和显示屏可视性设计 | 第24-26页 |
| 2.4.1 仪表可视性设计 | 第24-25页 |
| 2.4.2 显示屏可视性设计 | 第25-26页 |
| 2.5 显示屏可视性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26-27页 |
| 2.6 雨刮器设计 | 第27-29页 |
| 第3章 空间舒适性设计 | 第29-34页 |
| 3.1 座椅舒适性设计 | 第29-31页 |
| 3.2 乘坐空间舒适性设计 | 第31-32页 |
| 3.3 空间舒适性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 第32-34页 |
| 第4章 操纵件设计 | 第34-48页 |
| 4.1 手操纵件设计 | 第34-41页 |
| 4.1.1 组合开关设计 | 第34-35页 |
| 4.1.2 变速杆手柄设计 | 第35-36页 |
| 4.1.3 手制动手柄设计 | 第36-37页 |
| 4.1.4 车辆手伸及界面设计 | 第37-39页 |
| 4.1.5 车门内拉手位置设计 | 第39页 |
| 4.1.6 车门外拉手及加油口盖位置设计 | 第39-41页 |
| 4.2 脚操纵件设计 | 第41-43页 |
| 4.3 脚操纵件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43-44页 |
| 4.4 车辆罩盖设计 | 第44-45页 |
| 4.5 车辆罩盖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45-48页 |
| 第5章 上下车方便性设计 | 第48-53页 |
| 5.1 轿车上下车方便性设计 | 第48-50页 |
| 5.2 微客车型上下车方便性设计 | 第50页 |
| 5.3 上下车方便性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 第50-53页 |
| 第6章 车辆安全设计 | 第53-58页 |
| 6.1 车内外凸出物设计 | 第53-55页 |
| 6.2 汽车安全带布置设计 | 第55-56页 |
| 6.3 汽车安全气囊设计 | 第56-58页 |
| 第7章 车厢环境设计 | 第58-61页 |
| 7.1 车厢环境设计参数 | 第58页 |
| 7.2 空调出风口位置设计 | 第58-59页 |
| 7.3 除霜除雾设计 | 第59-61页 |
| 第8章 车辆人机工程的评价 | 第61-81页 |
| 8.1 车辆人机工程评价方法 | 第61页 |
| 8.2 车辆人机工程的客观评价方法 | 第61-66页 |
| 8.3 车辆人机工程的主观评价方法 | 第66-78页 |
| 8.3.1 主观评价的测评对象 | 第67-68页 |
| 8.3.2 测评人员的选择 | 第68页 |
| 8.3.3 评价内容 | 第68-73页 |
| 8.3.4 评价的标准 | 第73页 |
| 8.3.5 数据处理分析 | 第73-76页 |
| 8.3.6 重点条目分析 | 第76-78页 |
| 8.4 主客观评价的关系 | 第78-79页 |
| 8.5 主客观评价在车型项目开发阶段中的应用 | 第79-8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